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3-01 22:22:59
師:你為什么要這樣讀呢?
生:我覺得河蚌還會想:你不是要把我干死嗎?我就不放開你,看你能怎么樣?氣死你!
。▽W(xué)生們都笑起來。)
師:哦,看來河蚌不光有股不服輸?shù)膭蓬^,還很會氣人呢!那鷸豈不是更生氣了!我們再一起讀讀鷸和蚌的對話,感受它們各自的心理。
2、表演體會鷸蚌相爭的過程。
。1)重點引導(dǎo)學(xué)生體會“互不相讓”。
。2)學(xué)生們兩個人一組,合作表演鷸蚌“互不相讓”的爭斗過程。
看完幾組同學(xué)的表演后,同學(xué)們紛紛提出意見:
生1:它們不能說完話就放開,應(yīng)該“互不相讓”——誰也不肯放開誰!
生2:那個鷸的嘴用力往外“拔”是不對的,因為說的是“互不相讓”,就說明鷸并沒有想“撤退”的意思。
生3、對,應(yīng)該是一個啄住不放,一個夾住不放!
…… ……
板書:互不相讓
3、想一想:鷸和蚌這樣“互不相讓”,最終會有怎樣的結(jié)果?
生1:它們這樣一直僵持下去的話,鷸會被活活餓死,蚌會被活活干死,誰都不會有好下場!
師:這就叫——
生:兩敗俱傷!
生2:如果有漁夫走過來的話,它們一個不能飛,一個跑不了,就會被漁夫一起抓走……
生3(搶著說):漁夫把它們抓走后,很可能會把鷸賣掉,把蚌用來煮湯喝……
生4:鷸也可能會被吃掉……
4、回顧歷史故事。
當(dāng)年,蘇代就是給趙王講了這個《鷸蚌相爭》的故事,如果你是趙王,聽了這個故事,你會怎樣想呢?
生1:我會想:如果我和燕國打起來,還不得跟“鷸蚌相爭”一樣,最終兩敗俱傷,誰也得不到好處?
生2:我不能去打燕國,一旦我們打起來,一定會勞民傷財,秦國再像那個漁夫一樣乘虛而入,把我們都消滅了,那就慘了!
生3:我不但不能去打燕國,而且我們還應(yīng)該和好,團結(jié)起來共同對付秦國……
四、體會寓言的魅力。
兩千多年前,聰明的蘇代就是給趙王講了這個故事,巧妙地勸阻了趙王,免去了燕國的一場禍患。你能體會到這個故事的言外之意嗎?(燕趙相爭,秦國得利。)你從這個故事受到什么啟發(fā)?(做事要權(quán)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鷸蚌相爭”也由此變成了一個成語。這則寓言故事出自古書《戰(zhàn)國策·燕策二》,西漢的劉向?qū)iT把戰(zhàn)國時候勸說君王將士的高招編成一部書,叫《戰(zhàn)國策》。(板書:《戰(zhàn)國策》)一共有33篇。我們以前學(xué)過的成語《驚弓之鳥》《狐假虎威》《南轅北轍》都出自這部書。一個簡短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像這樣出自寓言的成語還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盜鈴。你還知道哪些?(板書:權(quán)衡得失要牢記。)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你會懂得更多。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xué)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