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09-09-22 19:17:19
姜汁排叉兒
姜絲排叉,從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鮮姜,因而食用時有明顯的鮮姜味而得名。
它要用鮮姜去皮跺成細末,面粉加一定比例的明礬末,一起放入盆中,用涼水和成面團。還有一種方法是用水和面,放到軋面機上軋五六次,直軋到薄片均勻光滑,然后在薄片上撒上細淀粉面,疊起合成長條后,用刀切成寬為2厘米、長5厘米的排叉條,將兩小片疊到一起,中間順切三刀,散開成單片套翻在一起,用溫油炸。將炸好的排叉過蜜,過蜜的方法是用鮮姜去皮切成細絲,用水把姜絲熬開后撈出姜絲,放入白糖,開鍋后放飴糖、桂花,繼續(xù)熬開后移小火上,將炸得的排叉入姜絲熬出的桂花飴糖中過蜜。
過蜜后的排叉成淺黃色,有酥、甜、香的特點,食用時有姜味。南城“南來順”的姜絲排叉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同年又獲“中華名小吃”稱號。
還有一種帶咸味的排叉,原料為面面粉、蘇打和鹽,也用油炸,做法與姜絲排叉一樣,不同的是它不過蜜,有酥、脆、味微咸的特點,愛喝酒的人常以咸排叉當下酒菜用。
據(jù)《天橋小吃》作者張次溪先生說:“舊天橋有專門賣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紙包裝,加上紅商標,時過年送禮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對這種小炸食前人還有詩稱贊說:“全憑手藝制將來,具體面微哄小孩。錦匣蒲包裝飾好,玲瓏巧小見奇才。”過去天橋賣這類小炸食的還要吆喝:“買一包,饒一包,江西臘來,臘秦椒。大爺吃了會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腳大箍腰。大麻花,碎排叉,十樣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小孩聽到了,多喜歡去買。
糖耳朵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又稱糖耳朵,因為它成形后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詩說:“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勞聲借問誰家好,遙指前邊某二巴》。”并注說:“糖耳朵蜜麻花,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面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稱之稀也。”
【南來順糖耳朵】
北京南來順飯莊的蜜麻花最有名。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和“中華名小吃”。
南來順飯莊是有著近70年歷史的京華老字號,以爆、烤、涮等烹飪特色聞名京城,其小吃宴更是精美絕倫,獨領風騷。
北京清真飯館有“老三順”,南城南來順,小吃薈萃,傳統(tǒng)風味,品種齊全,做工地道,價廉物美,百姓喜歡。那時,南城回民集中,其中有些人無固定職業(yè),但有手藝。他們靠兩把刀(切羊肉刀和切年糕刀)八根繩(指挑的擔子,兩頭各一個筐,各用四根繩拴起)謀生,逐漸形成品種繁多的清真小吃,成為南城的特色。
南來順創(chuàng)建于1937年,掌柜石昆生本是賣爆肚的,人稱“爆肚石”。他最初在天橋公平市場開了家小飯店,起名“南來順”,開始只有三間門臉、十來個人,出售十幾樣小吃和家常菜肴。緊挨著它的還有“豆腐腦白”。這些小吃大多祖輩相傳,制作不傳外人,口味獨特,很難仿造,漸漸創(chuàng)出了牌子。南來順的菜肴,以“爆、烤、涮”聞名京城。
南來順推出的“小吃宴”可謂“群英薈萃”,使各種來自民間的特色小吃擺上了正式宴會的臺面。南來順的食品講究特色。無論是油條、燒餅、豌豆黃,面茶、焦圈、驢打滾,還是姜絲排叉、散丹麻花、艾窩窩,或炸羊尾、炒麻豆腐、涮羊肉,哪樣都能讓您感受和品嘗出老北京的味道。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