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09-09-22 19:17:19
北京的風(fēng)味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用料講究、制作精細,堪稱有口皆碑。清代《都門竹枝詞》云:“三大錢兒賣好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面茶;涼果炸糕甜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這些小吃都在廟會或沿街集市上叫賣,人們無意中就會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稱之為“碰頭食”。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小吃,讓您一飽眼福,請您往下看:
冰糖葫蘆
冰糖葫蘆,酸甜可口,不僅好吃,而且十分好看,紅紅的山楂按個頭排列在竹簽子上,外面還裹著晶瑩剔透的糖稀,真是惹人喜愛。早些年在春節(jié)的廟會上,還時?匆姶瞄L長的糖葫蘆,最頂上還貼著一面小彩旗,一串足有幾十個山楂果。被紅紅的果實壓彎了的竹簽子拿在手中一顫一顫的,更增添了一種節(jié)日的喜慶氣。
【哪里可以吃到正宗的冰糖葫蘆】
提起北京的冰糖葫蘆不得不說一下,早先北京的三家“信遠齋”“九龍齋”“”不老泉“老字號.
信遠齋的前身是信遠齋蜜果店,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原址在東琉璃廠,創(chuàng)辦人姓肖(一說姓劉),清光緒翰林、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朱益藩對信遠齋的蜜果脯和酸梅湯非常欣賞,曾題寫“信遠齋蜜果店”匾額,懸掛在門楣之上。
不老泉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原址在琉璃廠,清紀(jì)昀(字曉嵐)對不老泉的糖葫蘆非常欣賞,曾題寫“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不老泉”詩句自嘲。該店鋪面賣貨,后院加工,自產(chǎn)自銷,主營季節(jié)應(yīng)時當(dāng)令的精美食品。冬季自制糖葫蘆,該店制作食品的原料,挑選極為嚴(yán)格。冰糖葫蘆的制法更是別具一格,山楂選用山東出產(chǎn)的優(yōu)質(zhì)金星山楂;輔料選用金黃色的冰糖。然后挑選上好的紅果去核,串成一串,但果與果之間要留一定的空隙,使每一個紅果均勻地沾上冰糖。有的還將果子切一個口子,夾上自制的細豆沙、核桃、山藥泥,外面薄薄地貼上一層黑豆沙,豆沙上再擺列不同形狀的白瓜仁,而后沾上冰糖汁。外觀紅、白、黑三色分明,食之甜酸脆綿,清香利口。
驢打滾
承德地區(qū)盛產(chǎn)黍米,承德叫黃米,性粘。“驢打滾”就是用黍米做成的一種大眾化小吃,在承德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驢打滾”是用黃米夾餡卷成的長卷,因卷下鋪黃豆面,吃時將長卷滾上豆面,樣子頗似驢兒打滾,因此得名。“驢打滾”的原料有大黃米面、黃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它的制作分為制坯、和餡、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fēng)味,是老少皆宜的傳統(tǒng)風(fēng)味小吃。
【驢打滾源于滿洲】
豆面糕又稱驢打滾,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源于滿洲。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后,軋成粉面。制作時將蒸熟發(fā)黃米面外面沾上黃豆粉面搟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卷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豆面糕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故稱豆面糕。但為什么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黃豆面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這一點連前人也發(fā)出疑問!堆喽夹∈称冯s詠》中就說:“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面成團豆里埋。何事群呼‘驢打滾’,稱名未免近詼諧。”還說:“黃豆粘米,蒸熟,裹以紅糖水餡,滾于炒豆面中,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真不可思議之稱也。”可見“驢打滾”的叫法已約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號俗稱,不知其正名了,F(xiàn)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應(yīng),但大多數(shù)已不用黃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滾黃豆粉面,其顏色仍為黃色,是群眾非常喜愛的一種小吃。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xué)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