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23 11:12:59
與此同時,現實的生活世界本就不是一個理想的世界,不僅存在著大量的非道德行為,而且道德標準參差不齊,作為榜樣的成人在道德選擇上的沉默與回避或自相矛盾,都深刻地影響著兒童德性的發(fā)展。成人的這一表現可以理解為非道德行為,但由于這種非道德行為具有隱蔽性,當前德育工作者們并未給予很好的關注或重視。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明明知道某一觀念、某一行為是不符合社會倫理和道德規(guī)范的,但從自身利益出發(fā),或者屈從于制度、文化、意識形態(tài)等外在因素,我們不得不在道德上不作為。這種不作為就有可能被兒童認為是一種被社會許可的行為而接收下來,從而對其道德品質的發(fā)展產生消極影響。
三、讓兒童德育回歸生活世界
(一)重新審視道德的生活意義
在審視道德的生活意義的基礎上,德育是否就是構建一種“道德生活”或“可能的生活”呢?[lO]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因為這種應然的追求最終仍會導致德育落人背離生活的窠臼,道德應該在生活中驗證自我和發(fā)展自我。不管在學科意義上還是在生活意義上,德育的目的絕不是發(fā)展兒童的一系列已經知識化了的道德品質,也就是說,在發(fā)展兒童某一道德品質的同時應該對其最終的指向進行追問,這樣才不至于陷于為道德而道德的泥淖。德性與其對立面是無法剝離的,道德的失范行為同樣具有教育意義。所謂發(fā)展兒童的德性,不應該也不可能用一個統(tǒng)一的道德標準去對其進行施教,也不應該將全部努力寄托在給兒童灌輸那些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上。教化對于德育的意義在于將“已有”的道德要求灌輸給兒童,但兒童最終表現出的道德行為將取決于其在生活和成長過程中對道德的體驗和認知,而兒童道德認知與行為的發(fā)展無論在方向上還是速度上都不是同步的,這加大了兒童德育的難度,使兒童道德教育呈現出復雜多變的可能性,即兒童道德教育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出現停滯與曲折都是極其自然而正常的,這就決定了兒童道德教育必須始終與兒童的生活世界相聯系,能夠在兒童生活世界中找到實踐與發(fā)展的根基。
(二)成人應是敢于審視自我道德的榜樣
兒童德性的發(fā)展與其生存的環(huán)境密切相關,好的榜樣示范可以引導兒童自發(fā)做出符合生活世界價值標準的道德行為,而非道德行為則可引導兒童走上“歪路”。當前德育工作最大的弊端就是,將極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德育的方法和手段上,而忽視了道德品質所賴以生存和實踐的生活環(huán)境,尤其是成人在這個生活環(huán)境中所起的表率與示范作用。兒童擅長于模仿成人的行為,這種學習機制和學習特性決定了成人是兒童道德發(fā)展的重要影響源,而且這種影響是最為根本和持久的。忽視生活世界中成人行為的道德意義和影響,將知識化和學科化的道德知識灌輸給兒童,是一種典型的工具理性思維,這與道德的本質是相背離的。因此,要實現兒童德性發(fā)展與生活的有效融合,成人必須具有進行自我道德審視的勇氣。培育兒童的德性是一個宏大的社會工程,通過學校教育對兒童進行道德灌輸必不可少,成人生活世界的道德檢視與道德榜樣作用更是不可或缺。將兒童德性的培育與成人生活世界的道德建設相剝離,兒童德育將永遠不能回歸生活,更不可能超越現有的生活。
參考文獻:
[1]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lO:7.
[2]李文閣,于召平.生活世界:人的自我生成之域[J].求是學刊,2001,(1).
[3]胡塞爾.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象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81.
[4][9]鄭富興.個體化社會的道德教育問題[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12).
[5]肖川.道德教育必須關照學生的生活世界[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5,(3).
[6]檀傳寶,班建武.實然與應然:道德回歸生活世界的兩個向度[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7,(2).
[7]蓋伯林,呂進軍.道德建設的三個層面:人性、信仰、哲學信仰[J].河北學刊,2005,(3).
[8]王孝哲.論道德的現實性與超越性[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
[10]馮建軍.“德育與生活”關系之再思考——兼論“德育就是生活德育”[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