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9 16:37:38
游戲精神引領下幼兒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摘 要] 游戲精神是幼兒教育的核心價值,也是對幼兒教育的最本質把握。只有關注游戲精神,才能回歸幼兒教育的本真,才能更深層次認識、理解與培養(yǎng)幼兒。幼兒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應該在游戲精神的引領下進行。幼兒園應讓教師充分認識到游戲精神的意義和價值;讓幼兒園的游戲活動成為幼兒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載體;開展多樣化的家園合作,讓家長了解游戲精神,共同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 游戲精神;幼兒發(fā)展;行為習慣
一、當前幼兒行為習慣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習慣”指一個人不假思索、不知不覺就表現出來的一種穩(wěn)定行為。“行為習慣”是與人后天條件反射系統(tǒng)建立密切相關、在一定時間內逐漸養(yǎng)成的、自動化了的反應傾向或活動模式,也包括思維、情感等內容。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過程就是一個人的健康人格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對個體的成長具有奠基性的意義和價值。幼兒行為習慣的研究一直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理論界與實踐界都非常關注幼兒行為習慣養(yǎng)成,大家一致認為行為習慣養(yǎng)成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讓幼兒終身受用,是幼兒成長的根基性平臺,幼兒教育應有利于培養(yǎng)幼兒良好行為習慣,促進幼兒終生發(fā)展。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幼兒階段也是兒童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一個人如果在幼兒階段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等習慣,將會終生受益,但現實情況卻需要引起足夠重視,F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很多父母因為工作方面的原因,平時將孩子托付給爺爺奶奶照顧,受文化、社會習俗等影響,加上又是隔代,爺爺奶奶對孩子寵愛有加,忽視了家庭教育中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父母也大多只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fā)和特殊技能的培養(yǎng),造成了很多孩子普遍存在一些習慣較差的現象,如教師抱怨,孩子一屆不如一屆,站沒站相,坐沒坐相。父母苦惱,孩子自理習慣差、學習習慣差,甚至上了大學不能自主生活。
本研究通過自編的《幼兒行為習慣養(yǎng)成調查問卷》,發(fā)現當前在對幼兒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方式上,運用說教式占60%,故事式32%,游戲式8%。在幼兒日常行為的培養(yǎng)中,成人由于對兒童的不信任,往往從自己的立場出發(fā)考慮問題,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兒童的思考,進而剝奪兒童的主體地位,甚至扼殺兒童的天性,使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變成了奴役兒童的過程,因此幼兒主要是被動接受,其習慣養(yǎng)成多是他律性作用的結果。很多時候成人為了培養(yǎng)幼兒某個好習慣會說得苦口婆心,幼兒卻聽得了無趣味,行為上改變緩慢?梢,當前迫切需要改變培養(yǎng)幼兒行為習慣的方式方法與策略。
二、游戲精神與幼兒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游戲精神是讓游戲回歸兒童生活,讓教育者充分尊重兒童的身心特點,充分認識游戲在兒童教育中的價值、功能和意義,用游戲精神的理念去觀照兒童教育,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更加適合兒童。[1]游戲精神不排斥游戲,但重在“怎樣的精神”而不是“怎樣的游戲”,以一種精神的特質來理解游戲,把游戲看作是生命的一種存在。游戲精神本質上是一種自由的境界,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生存方式,希望擺脫外部壓抑與強制,持守生命本有的生機與活力,關注人生的終極意義。[2] 具體而言,游戲精神倡導回歸本真的教育;貧w本真的教育,即是要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關注兒童當下的快樂。游戲是兒童的存在方式,認識兒童的這種存在方式,是教育“回歸本真”的前提。[3]以此為前提的教育,必然是把兒童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教育。“游戲之于兒童既是一種必然,又是一種必須。”[4]游戲是兒童期身心發(fā)展的必然產物,源自兒童內心的自發(fā)需求,與兒童精神發(fā)展水平、特點相吻合,是最自然的一種精神展示方式。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持續(xù)體驗到一種自娛娛人的、開放和自由的精神。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