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2-27 12:11:30
學生:是因為愁眠,所以感覺霜滿天。
老師:所以,不是滿天的霜,而是滿天的——
學生:是寒滿天,冷滿天。
老師:看詩句。月落是景,烏啼是景,江楓是景,漁火是景,霜天是景,鐘聲是景。這景那景都圍繞著(學生:愁眠),都伴隨著(學生:愁眠),都籠罩著(學生: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學生:對愁眠。)
老師:對是什么意思?體會過對的味道嗎?詞典里“對”有這些意思。對:①對待;對付。如:對事不對人。②面向;朝著。如:對著高山。③對面的;敵對的。如:對手。④使兩個東西配合或接觸。如:對對聯(lián)。
老師:應(yīng)選哪個。(學生選,交流)
老師:有選2的,有選4的,都有道理。向著,朝著,就是江楓漁火向著愁眠;也可以兩個事物配合得天衣無縫,江楓漁火與愁眠交織在一起。但詞語理解不是這樣死板的。有人說這里的“對”是指“伴”。換上去讀一讀(學生讀),通嗎?(學生:通)。行嗎?(學生:行)。味道一樣嗎?(學生:不一樣)。
老師: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聽老師讀這首詩,一邊聽一邊感受,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背井離鄉(xiāng)的張繼,浪跡天涯的張繼,無法入眠的張繼,最希望誰來陪他?(師范讀)
學生:最希望朋友來陪他。
學生:母親、家人、妻子 ……
老師:但是,漫漫長夜,沒有親朋好友的相陪作伴,有的只是——(學生讀詩);在這里,沒有妻子的噓寒問暖,有的只是——(學生讀詩);這里沒有親朋好友相伴,沒有父母兄弟的相伴,沒有妻兒的相伴,這里沒有伴,只有——(學生:對),只有——(學生:對)。老師:這一“對”,對出的是張繼心中的無限——(學生:愁、悲傷、憂愁、寂寞、孤獨)。于是情動于衷而辭發(fā)于外,《楓橋夜泊》就這樣誕學生了。(配樂,范讀)、(學生齊讀)。
老師:月亮西沉烏啼聲聲,霜氣布滿了整個秋天;江楓瑟瑟漁火點點,寒山寺的夜半鐘聲劃破了寂靜的秋夜。此情此景,輾轉(zhuǎn)反側(cè)難以入眠的張繼情不自禁在心中輕輕念道——(學生讀詩)
老師:姑蘇城外寒山寺——(學生接讀:夜半鐘聲到客船)(反復三次,聲音一次比一次輕)
老師:月亮落下去了,還看得見嗎?(學生:看不見)(師擦去板書:月落);烏啼劃破長空,轉(zhuǎn)為沉寂,還有嗎?(師擦去板書);這滿天的霜氣看得見嗎?(師擦去板書);江楓還看得清嗎?(師擦去板書);這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還看得見嗎?(師擦去板書);這點點漁火忽明忽暗,忽有忽無(師擦去板書)。天地間還有什么可以相對的呢?沒有了,沒有了。突然,聽——(視頻、課件——鐘聲)
三、拓展延伸
老師:你聽,鐘聲傳來了,一聲又是一聲,這聲聲鐘聲一下又是一下,敲打著張繼的無眠,那鐘聲好像在說些什么?拿起筆,展開想象,請用“張繼啊,張繼——”開頭寫寫,那鐘聲好像在對張繼說什么。(學生寫)
老師:在這個霜氣滿天的秋天,張繼夜泊楓橋,輾轉(zhuǎn)反側(cè),愁眠之情縈繞在他的心上,這時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悠悠傳來,這鐘聲好像在對張繼說——學生1:張繼啊張繼,如果你無法入睡,如果你很孤單,讓我來陪伴你。
老師:多么知冷知暖的鐘聲。
學生2:張繼啊張繼,人的一學生有悲歡離合,不可能是事事如意的,當你煩惱憂愁的時候,要學會調(diào)節(jié)好自己的心態(tài)。
老師:這是多善解人意的鐘聲啊。
學生3:張繼啊張繼,為什么不睡,為什么為么憂愁,這一切是為什么?
老師:這是充滿好奇的鐘聲。
老師:這鐘聲有撫慰,這鐘聲有勸解。這鐘聲讓張繼的愁眠之情也漸漸化去了(師擦去黑板上僅有的“愁眠”)。其實愁眠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一種心情,我相信你們也會有愁眠的時候。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愁眠啊,所以,古今中外,寫愁眠的詩歌數(shù)不勝數(shù),我們不妨來看一組中國古代詩人寫愁眠的詩歌。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