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6-02 11:10:16
快樂的準媽媽們,每天都數著心跳和寶寶一起生活,可是你們都熟悉自己的分娩過程嗎?對于自己的生活你們真的都了解嗎?
1、臨產準備
臨產表現
在預產期前2-3周有些孕婦會出現不規(guī)律的子宮收縮,有時幾分鐘一次,有時半小時一次每次宮縮時間在30分鐘以下,并不逐漸增強,反而逐漸減弱而消失,宮頸并未開大,這種情況稱為“假臨產”。它會在夜間出現,使孕婦睡眠欠安。出現這種現象最好到醫(yī)院檢查,看看宮口是否開大。確認是假臨產就可以回家好好休息,積聚精力,直到有規(guī)律的宮縮出現,且越來越強,就應馬上去醫(yī)院。如果曾有合并癥,如高血壓、糖尿病、甲亢或胎位不正則應提前住院。
第一產程的呼吸練習
正確的做法是在宮縮時要保持呼吸節(jié)律,使氧能吸入體內供胎兒使用。產婦集中注意保持規(guī)律的深呼吸,可減輕宮縮時的疼痛和降低腹壓。宮縮時切忌喊叫,因為喊叫會減少氧的吸入,對胎兒不利。
肌肉松弛訓練
可由丈夫協(xié)助,如面向左側,上身傾斜30度半臥位。丈夫喊口令如:屈曲踝部,放松!繃緊大腿,放松!收縮會陰,放松!雙手握掌,放松!咬緊牙關,放松!抬左腿,放松!抬右腿,放松!抬臀部,放松!配合音樂稱為導樂Doula無痛分娩法。
宮縮間歇時用深慢呼吸,宮縮強烈時用淺快均式呼吸,宮口開全時用間斷吹氣呼吸法。在宮縮強烈時可用按摩減輕疼痛,用雙手在下腹部劃圈,或雙手從內向外地按摩下腹部,再交替地對后腰和腿根部用力壓按。聽音樂,服從指導做動作以分散對疼痛的注意。
醫(yī)生會經常查聽胎心、觸摸宮縮力度和定時查肛以觀察宮口張開的情況,還要測血壓和脈搏,必要時還會輸液。產婦要有心理準備,隨時配合各項檢查,因為這些必要的檢查是了解產婦和胎兒情況所必須的,經備必要時采取進一步的急救措施。
2、臨產的征兆
產婦正式臨產,一般來說,必須有規(guī)律的子宮收縮,孕婦所能感覺到的就是腹痛。孕婦產程一旦開始,子宮的收縮便十分有規(guī)律,初期間隔時間大約是每隔10分鐘一次,持續(xù)25-30秒鐘,以后疼痛的持續(xù)時間逐漸延長至40-60分鐘,程度也隨之加重,間隔時間逐漸縮短到3-5分鐘。當子宮收縮出現腹痛時,可感到下腹部很硬。孕婦在出現規(guī)律宮縮以后,常伴有陰道流出的血性分泌物,這是子宮口開始擴張的信號。接著,子宮口逐漸開大,當開大到10厘米時,就是所謂的宮口開全了。此時,嬰兒即將降臨,從子宮規(guī)律的收縮到宮口開全,第一次生產的產婦一般要經過12小時,經產婦時間相對要短些。
孕婦臨產前的另一重要的征兆,就是陰道流水,即所謂的破膜,俗稱破水。這是由于子宮的羊水壓力驟然增加羊膜囊的破裂,羊水奪孔而出。多數產婦在破膜后不久,便開始產生規(guī)律宮縮,正式進入產程,此時應立即送往醫(yī)院。但要注意孕婦在途中應保持臥位,以免臍帶脫出,造成胎兒死亡。
孕婦臨產前,常有少量暗紅色或咖啡色血液,夾著粘液白帶從陰道流出,俗稱見紅。當然,孕婦如果沒有腹痛,僅有陰道流血,應立即送醫(yī)院檢查,防止由于前置胎盤引起的大出血。
孕婦臨產前精神不要過度緊張,更不要征兆還不明顯,就一趟趟往醫(yī)院跑,以免耗費精力,造成臨產時宮縮乏力,產程延長,難產問題的出現。
3、正常生產過程
孕婦生產時,隨著子宮的收縮,子宮腔內壓力一陣陣增加,迫使胎兒逐漸下降,通過子宮這種奇妙力量,胎兒經子宮口、陰道生出來。從子宮有規(guī)律的收縮開始,到胎兒和胎盤的產出全部時間,稱為總產程。總產程是有三個產程組成。
1.第一產程。從有規(guī)律的宮縮到宮口完全開大為止,這段時間第一次生產的婦女因子宮頸較緊,開大時間較慢,需要16-21小時;經產婦則只需要6-8小時,所以,第一個產程實際上是子宮開口期。
2.第二產程。是從宮口開全到胎兒降生時為止,第一次生產的婦女平均為1-2小時,經產婦約幾分鐘到1小時,這個暑期子宮收縮最強、最勤,因胎頭下降達骨盆底壓迫直腸,產婦可能有排便感。
3.第三產程。是從胎兒降生后到胎盤下來這一過程,一般只需幾分鐘到半小時。孩子降生后,子宮又迅速收縮變小,產婦除覺得疲乏外,一般沒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覺。
進入產程以后,子宮收縮有一個由弱到強,由慢到快的過程,開始產程進展慢,宮縮不強,每次持續(xù)時間較短,間歇時間較長,產婦腹痛多不嚴重。這個過程第一次生產的婦女需要6-9小時,經產婦時間短些,需要4-6小時,過了這段時間后,宮縮逐漸加強,持續(xù)時間延長,形成一股巨大的推動力,加之羊水的潤滑作用,產婦也主動配合,胎兒也有像雜技演員穿過比自己還小的木桶那樣的技巧,做俯屈、伸仰、左右旋轉等動作,盡力奔向人間,這時產程進展較快,宮口迅速擴大。這樣再經過3-4小時,宮口就完全開大,以利于胎兒順利降生。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