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26 11:31:44
2.判斷何事需要教師介入指導
幼兒在區(qū)域活動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教師要準確判斷對于某個幼兒來說哪些困難是他自己能夠克服的,哪些困難是需要教師給予支持的……教師要充分了解每個幼兒的學習特點、優(yōu)勢和弱勢,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因介入不當而影響幼兒學習動機的進一步激發(fā)和自我潛能的挖掘。
如,一天,有5個幼兒參與大班音樂區(qū)活動。其中兩個女孩想要跳新疆舞,可另外三個男孩說:“我們要跳李德戈景的蒙古舞。”一時間雙方爭執(zhí)不下。教師一直在旁靜靜地觀察。幾分鐘后,一個女孩說:“這樣吧,我們先跳新疆舞,你們在旁邊看或者休息,我們跳完后在旁邊休息,看你們跳,可不可以?”男孩們說:“行!”后來,在整個活動過程中,他們都是如此協(xié)商解決矛盾的。由此可見,大班幼兒已經具有自己解決此類問題的經驗和能力,無需教師介入。
又如,中班上學期幼兒在區(qū)域中表演故事《三只蝴蝶》,這個故事中有6個角色,但當天只有4名幼兒參與活動,他們覺得表演沒法進行了。于是,他們求助于教師。教師說:“你們自己想想有沒有辦法?”他們說:“我們請其他小朋友來,可是他們不愿意。老師,你幫幫我們吧。”教師說:“即使我來演,人還是不夠呀。而且以后每次都可能出現人數不夠的情況,怎么辦呢?”幼兒很沮喪,這在他們的經驗中是從未有過的。于是,教師說:“可不可以一個人演兩個角色呢?”幼兒眼睛一亮,有兩個幼兒馬上自告奮勇:“我愿意演兩個角色。”此案例中,一人分飾兩角的經驗是中班上學期的幼兒所沒有的,所以,此時教師的介入是適合幼兒當下需要的。
3.判斷何時是介入的最佳時機
在區(qū)域活動中,教師的指導可以在幼兒活動前、活動中或活動后,教師要判斷對某個幼兒參與的某項活動來說,在哪一環(huán)節(jié)介入是最佳時機。
如,小班幼兒姍姍選擇了在美術區(qū)用吹泡泡的方法來作畫。她拿著吸管走到教師面前不斷地說:“我沒有吹過泡泡,我不會吹泡泡。”教師說:“沒事兒,你先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吹的。”可是她根本不看,不一會兒還哭了起來。教師對她說:“大家都沒學過,都是第一次玩。來,我們一起試試。哇!有這么多種吸管呀!看看都有什么吸管?”教師引導她發(fā)現有細吸管,也有粗吸管;有單根的吸管,也有用透明膠帶纏住的一組吸管。教師問:“你想試試用哪種吸管來吹泡泡?”她說:“你先吹。”教師見狀也不催促她,自己先吹,讓她看到教師也是經常吹不出泡泡的。看到教師吹出了不同泡泡,她產生了嘗試的愿望,教師立即拿吸管讓她吹。在她嘗試的過程中,教師既不問她也不看她,以減輕她的壓力,讓她安安靜靜地探索。經過很長時間,她終于吹出了泡泡,露出了開心的笑容。由于姍姍缺乏自信,每次參與新活動都會緊張,害怕做不好,也怕同伴嘲笑她。所以,對于她的指導,教師是先吸引她參與,使她愿意嘗試新活動,然后給她空間讓她一個人靜靜地嘗試,在她找到自信后再給予適當的鼓勵和指導。這時的介入是適應姍姍的發(fā)展需要的。
4.判斷以何種方式介入最恰當
教師介入的方式有很多,如,通過提問引導其思考,鼓勵其與同伴討論,親自演示,借助數字化手段……無論教師采取何種介入方法,都必須適應幼兒當下的發(fā)展需求。
如,幼兒在科學區(qū)玩“誰的小船承載的積木塊數最多”的游戲,當他們玩到15塊積木時,發(fā)現再也無法突破了。幼兒認為不可能再累加了,因為在他們的經驗中,只有把大塊積木墊在下面,然后把小塊積木整齊地向上搭建的經驗,沒有見過或試過下面放小塊積木,上面放大塊積木,并將大塊積木向周圍空間延伸的方法。如果教師只提供圖示,幼兒受空間思維能力發(fā)展不完善的影響,是不能很好地理解這樣的搭建方式的。于是,教師采用和幼兒競賽的方式,現場演示如何在同樣的小船上搭建更多積木,使小船依然平衡。教師的演示吸引了在科學區(qū)的所有幼兒,幼兒非常認真地觀察教師的搭建方法并尋找規(guī)律。當幼兒親眼見證教師將48塊積木搭建在小船上時,他們全都流露出崇拜的眼神,也萌生了挑戰(zhàn)熱情。這以后,全班幼兒紛紛到科學區(qū)參與活動,不斷突破自己原來的成績,有一名幼兒竟然連續(xù)一個月玩這個游戲。這個活動中教師的演示契合當下幼兒的發(fā)展需求。
總之,教師指導區(qū)域活動的前提是觀察幼兒,要做到:觀察在前,判斷在后;幼兒探索在前,教師指導在后;幼兒表述在前,教師追問在后。不僅如此,教師還應具有在現場對幼兒當下情境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準確判斷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給予每個幼兒適宜的支持,真正發(fā)揮區(qū)域活動對于每個幼兒發(fā)展的獨特價值。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