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9-21 11:05:50
兒童英語合作學習的內(nèi)涵、特點與實施
[摘要]基于合作學習理論和二語習得理論,兒童英語合作學習應以小組為主要活動形式,在尊重兒童英語學習特點與規(guī)律的基礎上,通過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教師轉(zhuǎn)變角色、支持兒童互動交流、改變傳統(tǒng)評價方式等促進兒童情感智力發(fā)展,提升兒童英語學習能力,培養(yǎng)兒童多方面的綜合能力,同時要注意避免形式簡單化、活動散漫化、教師角色缺失等誤區(qū)。
[關鍵詞]英語學習;合作學習;兒童英語教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語教育事業(yè)空前發(fā)展。隨著對外交往的不斷深入和經(jīng)濟全球化的壓力,越來越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及早學習英語,避免輸在起跑線上,外語教學呈現(xiàn)出低齡化的趨勢。…然而隨著兒童英語教育日益普及,存在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其中一個最為突出的難題是如何保持兒童學習英語的興趣。英語作為不同于母語的一門語言在兒童初學者眼中是新鮮而又有趣的,這很容易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欲望,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難度的增大,兒童在學習中會遇到各種困難,他們的興趣往往會因為這些困難而逐漸消退,甚至產(chǎn)生厭學情緒。合作學習作為“當代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領域中影響最大和成果最多的改革之一”,[2]經(jīng)過40多年的發(fā)展,被認為是“近幾十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3]其實效顯著,或許有助于解決這一兒童英語學習難題。
一、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及構成要素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廣泛,其中主要是社會互賴理論,該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甘夫卡(Kafka)曾指出“群體是成員之間的互賴性可以變化的動力整體,各成員之間的互賴有其差異性。”[4]其次是建構主義理論,主要包括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和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huán)境的四大要素。再次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如羅杰斯認為學習者在一種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環(huán)境下可以更好地學習)、目標結構理論(如多伊奇(Deutsch)基于群體動力學理論提出三種類型的目標結構:合作型、競爭型和個體化型)、自控理論、社會凝聚理論等。
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界定了合作學習的內(nèi)涵,如美國教育家賀路伯(Holubec)認為合作學習“一般來說,就是指導小組活動,以便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協(xié)作,以實現(xiàn)小組中每一個成員及他人學習最大化的目的”;[5]斯萊文(slavin)指出“合作學習是指使學生在小組中從事學習活動,并依據(jù)他們整個小組的成績獲取獎勵或認可的課堂教學技術”;[6]約翰遜兄弟(Johnson,D.w.&Johnson,R.T)則提出“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上運用小組,使學生共同活動以最大程度地促進他們自己以及他人的學習”;[7]卡甘(Kagan)強調(diào)合作學習若想在課堂教學中取得成功,應該包括“學生與練習、動機與獎勵、教師角色與教師行為、學生角色與學生行為、同伴支持與適度焦慮”等方面;[8]莎朗夫婦(Y.Sharan,&s.Sha—ran)則認為“合作學習是組織和促進課堂教學的一系列方法的總稱,而所有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正
是學生之間在學習過程中的合作。”[9]盡管有各種不同的解讀,簡單來說,合作學習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不管采取哪種形式,合作學習都必須包含以下五個基本要素:積極的相互依賴、面對面的交互作用、個體責任、社會技能、小組加工或小組自評。[10]
二、兒童英語合作學習的定義及特點
(一)兒童學習的特點
第一,兒童學習受興趣和需求的直接驅(qū)動。興趣對兒童的學習活動具有定向和愉悅的作用。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家杜威(Dewey)指出必須重視兒童的經(jīng)驗、興趣和需要,強調(diào)兒童發(fā)展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他曾明確提出“興趣在學習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1]在他看來“每一個沖動和習慣,凡能產(chǎn)生一個目的而這個目的的力量又足以推動一個人去為實現(xiàn)它而奮斗的,都會變成興趣。”[12]他按照兒童心理發(fā)展特點,歸納了四種本能:社交的本能、制造的本能、藝術的本能和研究的本能,并依據(jù)這四種本能將兒童的興趣分為:談話和交際的興趣、探索或發(fā)現(xiàn)的興趣、制造或建造的興趣、藝術表現(xiàn)的興趣。[13]他高度評價這“四種興趣”是“天賦的資源,兒童生動活潑的生長是依靠這些天賦資源的運用獲得的。”由此可見興趣對兒童學習的重要意義。
第二,兒童學習以直接經(jīng)驗為基礎。皮亞杰提出的“發(fā)生認識論”強調(diào)人的認識既不來源于客體,也不來源于主體,而是發(fā)生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并且他認為影響兒童思維發(fā)展的四個主要因素是自然經(jīng)驗、成熟、社會經(jīng)驗和平衡作用。兒童心理學研究成果也表明,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是感性的、具體的、形象的,常常需要動作來幫助思維。
第三,兒童學習具有合作性的特點。在學習活動中,大多數(shù)兒童喜歡主動表現(xiàn)自己,并會積極參與到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兒童通過觀察、學習、模仿等方式,在與同伴和教師的相互交往中,熟悉學習環(huán)境,理解學習內(nèi)容,形成行為習慣,塑造性格。
(二)英語學習的特點
一是要注意語言的特殊性。從語言本身來說,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其文字是26個表音的字母。每個單詞都是由一些字母,按順序直線式地組合在一起,它們表示了一定的發(fā)音和詞義。英語在發(fā)音、語調(diào)、語法、詞匯、表達方式等方面都與漢語有著很大的差異,這決定了學習英語必須首先了解其語言特征,遵循其語言規(guī)律,英語學習者必須眼、嘴、耳、心同時并用,做到眼睛看、耳朵聽、口中讀、心里想,多種感官同時接受刺激才能在大腦中形成深刻印象,因此英語學習非常強調(diào)專注。不同年齡的學習者在學習英語時表現(xiàn)出來的注意特征可能各有不同,但都必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才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二是要注意語言的交際性。英語作為一門應用工具,掌握英語的首要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思想交流與信息傳遞,即語言是表達意義的系統(tǒng),其基本功能是社會交際,學習語言不應僅僅關注語言的形式,更要關注語言在人們社會交往中所起的作用和受到的影響。英語學習作為不同于母語學習的第二語言學習,與在自然環(huán)境中獲得第一語言不同。第一語言的獲得是出于生存和正常生活的天然目的和動力,第二語言的學習則有著完全不同的動機。在眾多的二語習得理論中,美國語言教育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了著名的“語言習得五大假說理論”,即習得假說、自然順序假說、監(jiān)控假說、輸入假說和情感過濾假說。114J其中,“情感過濾假說”就非常強調(diào)情感在二語習得中的重要地位,[15]認為情感會對個體接收的語言輸入進行過濾,只有被個體情感接受的語言輸入才有可能啟動個體語言習得機制,發(fā)展個體語言習得能力。[16]影響語言輸入的情感因素具體包括:動機、自信和焦慮。一般認為,動機越強、自我感覺越好、焦慮程度越低,越有利于語言輸入,在語言習得方面也就越容易成功。這也就意味著,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營造一種寬松、友好的學習氛圍,將有助于降低學習者的學習焦慮,幫助其樹立學習信心,充分發(fā)揮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