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9-21 09:15:24
再議教師在幼兒美術活動中的作用
對幼兒美術活動中教師應該如何教學這一問題的爭論已經(jīng)持續(xù)很長一段時間了。比較“進步”的教育工作者堅持認為,對任何外部指導的依靠都會挫傷幼兒的自發(fā)性[1]。他們不贊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展示示范畫供幼兒模仿,他們甚至認為任何模仿現(xiàn)實情形的繪畫都不是幼兒想要表達的初衷。“進步”主義者認為,對幼兒來說,繪畫只是一種表達的工具,它可以補充幼兒思考和寫作的不足。正如巴勃羅·畢加索(pablopicasso)所言:“繪畫只是記日記的另一種方法。[2]”他們認為幼兒之所以喜歡繪畫,不僅是因為它的藝術表現(xiàn),更多的是因為幼兒把繪畫作為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一種語言。幼兒試圖通過栩栩如生的形象來寄托自己無限的幻想。兒童畫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幼兒將自己全部的身心和情感投入到繪畫作品中來。因此,“進步”主義者強調美術活動要尊重幼兒的經(jīng)驗和情感,要鼓勵幼兒發(fā)自內心的任何形式的繪畫表現(xiàn)。這種對幼兒美術活動無比尊重的態(tài)度無疑是無可厚非的,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美術活動又是如何開展的呢?
實踐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美術教學情境:教學中教師先讓幼兒欣賞一段著名的樂曲;接著讓幼兒邊欣賞曲子邊發(fā)揮自己的想象進行繪畫,即所謂的“畫音樂”;最后,教師讓幼兒向全班講述自己繪畫的內容,并逐個給予積極、正面的肯定與回應。毫無疑問,在這節(jié)美術教學活動中,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以及自發(fā)情感表現(xiàn)得到了足夠的尊重。但是,人們不禁要問:幼兒從這節(jié)美術活動中學到了何種與美術有關的核心要素呢?美術作為一門課程的意義又何在呢?眾所周知,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活動的關鍵在于教師。稱職的教師不僅要領會幼兒美術的核心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不能一味地持欣賞態(tài)度而犧牲任何的標準,并“退到一種完全不加批評的和諧態(tài)度里去,……給平庸的藝術成績以不誠懇地贊揚”[3]。那么,具體來說,教師在幼兒美術教學活動中應該何去何從呢?
一、把握美術活動的目標——如何教學?
教師要想成為美術活動良好的組織者和執(zhí)行者,首先要明白何為課程。兒童生活的世界是一個整體,一個總體。“兒童可以敏捷地從一個主題轉到另一個主題,正如他從一個場所轉到另一個場所一樣,兒童并不意識到這種轉變和中斷,既沒有意識到什么割裂,更沒有意識到什么區(qū)分”[4]。換言之,兒童感受的世界是統(tǒng)一的、完整的。課程與兒童生活的世界不同,它并不可能將兒童經(jīng)驗世界的面貌全盤展示給兒童。課程是通過將同類性質的經(jīng)驗從它們原來的位置割裂出來,并根據(jù)一定的原則歸類、排列而形成的,美術課程自然也不例外。
課程是實施教育的媒介,泰勒指出:“教育是一種改變人的行為方式的過程。[5]”因此,從廣義上來講,課程的目標就在于讓人的行為方式發(fā)生變化。那么,美術課程又希望兒童在哪些方面有些改變呢?美術課程到底積聚了哪些同類性質的經(jīng)驗呢?康定斯基認為藝術里的關系不外乎兩種:外部形式的關系和內在意蘊的關系,即所謂的形式(物質實體)和內容(精神)[6]。具體到每種藝術,都有著自己獨有的核心要素。正如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哲學家貝內特·雷默所言:“每種藝術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樂中有旋律、和聲、節(jié)奏;繪畫中有色彩、線條、質感;詩歌中有比喻、形象、韻律,如此等等。[7]”兒童學習美術,第一步就是要能正確地感受美術的審美形式,即美術造型中的線條、色彩、構圖、筆觸等方面。無論是進行繪畫欣賞還是繪畫創(chuàng)作,對形式要素美的掌握都是其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教師在組織美術教學活動時除了給予幼兒精神上美的陶冶,還要首先保證的是為幼兒感受具體的美術形式要素提供機會。美術活動目標中一定要有體現(xiàn)美術核心的形式要素,否則,美術課程與其他課程也就無異了。
二、擴展幼兒的審美經(jīng)驗——如何準備?
審美經(jīng)驗與兒童的藝術學習具有密不可分的依賴關系。首先,一切思維都要求有一個感性基礎。從本體論的角度來看,體驗是兒童最基本的生命活動。教育的宗旨,應在于保存人類及其心理官能有機的完整。因此,無論人從兒童時期邁入成人,自野蠻邁入文明,這種意識的統(tǒng)一都是應當?shù)靡员A舻。幼兒對任何知識的學習都應該注意保護這種統(tǒng)一的存在。另外,應當承認,人類存在著兩種獲得穩(wěn)固和有用知識的途徑:一種是理智,另一種是直覺[8]。藝術就是一種靠直覺獲取知識的活動。對于藝術活動來說,幼兒只有通過親身體驗,才能使自己的內心情感和外在形式達到同構,也才能從與藝術的交流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從而進一步刺激自我的藝術感知和創(chuàng)造活動。
基于此,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時,要努力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審美經(jīng)驗。班杜拉提出的觀察學習是豐富幼兒審美經(jīng)驗的最有效的途徑。顧名思義,觀察學習意味著幼兒會積極、主動地注意、編碼并貯存對象的特征。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自由選擇他們所注意的對象,同樣也就可以決定他們向對象學習哪些內容。因此,與完全模仿教師的示范畫不同,對于同一個審美對象,不同的幼兒所關注的部分是不盡相同的。于是,幼兒在進行美術活動時,往往會根據(jù)自己的觀察和實踐進行概念提煉,創(chuàng)作出不同的美術作品。觀察學習不但不會泯滅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反而給幼兒的創(chuàng)造表現(xiàn)提供了素材和靈感來源。如此一來,幼兒不僅能夠以美術活動為樂,陶醉于其中,同時,也激發(fā)了幼兒自主表現(xiàn)的愿望。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