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7-08 07:25:02
三、 加強指導,師范引路
優(yōu)化語言教育,,教師要讓幼兒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豐富的想象,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言,大膽而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預期。由于幼兒的生活經(jīng)歷少,口語能力較弱,詞匯量不夠豐富,也欠缺良好的聽說習慣。因此,教師必須加強指導。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提供范例,為幼兒樹立口語練習的榜樣,是一種有效的讓幼兒"想說、敢說、會說"的訓練方法。如上談話課《介紹我自己》時,先以自畫像導入,然后告訴幼兒:如果你想讓別人在很短的時間里了解你,你需要一種本領——介紹自己,下面先由老師自我介紹。"我姓*,你們就叫我*老師;我喜歡唱歌、跳舞、畫畫,最喜歡和小朋友們在一起。"有了老師的示范引路,在幼兒練習自我介紹時,他們很快掌握了方法,進入了角色,他們的語言如涓涓細流,流出心田,效果明顯。
四、 學科滲透,整合教育
優(yōu)化語言教育,,教師要使每一堂課都為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提供了用武之地。語言課當然是訓練幼兒語言能力的主陣地,堅持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認真領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語言"部分的教學要求,用好教材中設計的教育內容,循序漸進地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其次,我們還應加強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將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融入個學科的教學之中,形成教育的合力,奏響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fā)展的和諧樂章。
五、鼓勵提問, 雙向互動
優(yōu)化語言教育, 應提出具有雙向性的問題。所謂"小疑則小進, 大疑則大進", 一切進步都是由疑問開始的。如果只有老師的提問, 沒有幼兒的提問, 也不能收到很好的啟迪效果。我的做法是, 在向孩子提問的同時, 引導幼兒自己提出問題, 這樣的互問互答才能使其語言流暢, 思維深刻。讓幼兒學習提問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可以在聽故事后鼓勵幼兒對不理解的詞、句子進行提問,也可以鼓勵他們在閱讀時針對某一畫面進行提問,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內容進行提問, 或根據(jù)事物的因果關系進行提問。在講了《金雞冠的公雞》后,我啟發(fā)幼兒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 如:"假如貓和喜鵲不來救公雞, 會怎樣?""貓和喜鵲明明知道公雞要上當, 為什么每次都讓公雞看家?""公雞一再上當?shù)脑虻降资鞘裁茨?"使幼兒進一步學會提問的方法, 不斷提高提問的水平?磮D講述, 是讓孩子學習提問的有效方式之一, 我經(jīng)常會引導幼兒思考以下問題: "遇到這種情況, 你該怎么辦?""誰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問老師,看能不能把我給問住?"……久而久之, 孩子們會長出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 會更富有人性地成長。
六、 及時鼓勵,多元評價
幼兒語言的發(fā)展與其情感、經(jīng)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幼兒的語言學習具有個別化的特點。因此,優(yōu)化語言教育,我們對幼兒語言的評價應該是多元的。將教師評價、幼兒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家長評價等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評價盡可能地描述幼兒實態(tài),盡可能的反映幼兒學教實情;充分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注重對發(fā)展獨特性的認可,給予積極的評價,保護好每個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為每一個幼兒提供發(fā)揮潛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的機會和條件。
七、注重導思, 促進理解
優(yōu)化語言教育活動, 應從啟發(fā)、導思入手, 促進幼兒對問題的理解。教師提出一個問題, 要像一顆石子投入水中, 馬上就能激起層層波瀾, 有效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 通過分析、綜合, 尋求最佳答案。我們都知道, 開放性的問題比封閉性的問題具有更強的導思功能, 教師的提問要能使幼兒積極動腦, 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在《蘿卜回來了》的故事中, 我將"故事中都有誰? 蘿卜到了哪些小動物的手上?"改為"為什么小兔子送給別人的蘿卜又會回來了呢?"這樣的提問, 不僅能引導幼兒從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 而且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 具有一定的導思性。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