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度育兒 作者:彭曉蕓 2018-06-26 14:21:17
說到減負,除了課業(yè)負擔,文化課的各種培訓班,還有一個就是興趣課,很多孩子比上班族累多了,根本沒有周末,周末全是興趣班。周一到周五放學后也排滿了,總之,比日理萬機的CEO還忙。
為了興趣班,破壞親子關系,值不值?
很多家長給孩子報興趣班,一周七天,絕不重樣:鋼琴、圍棋、網(wǎng)球、機器人、繪畫、拉丁舞、棒球、擊劍、奧數(shù)、英語、寫作……周末更是一天兩三個班,菜色豐富。
每樣興趣每周來個一堂課,蜻蜓點水,仿佛這些錢花出去,孩子就是全能冠軍了。
于是,時常聽到一些孩子抱怨,眾多的興趣班里面,只喜歡某一個或最多兩個,但父母仍然堅持要給他塞滿,苦不堪言,親子關系緊張。
大致地推測一下,家長們有的生怕漏掉孩子的哪一項特長,什么都想試一下,有的認為未來是全才的天下,必須什么都會露一手,才更容易成功。
追求全才的,大概可以稱之為信奉“木桶定律”(Cannikin Law),就是說,一只桶盛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是最短的那一塊。
根據(jù)這個理論,人們認為要補短更為重要,而不是揚長。所以,最理想狀態(tài)是,每一塊木板都一樣長,這樣盛的水才最多。
我是反木桶理論支持者,或可以稱為“長板理論”,在我看來,除了一些核心素養(yǎng),諸如人格健全、思維合乎邏輯、體能素質(zhì)好、心理健康,而興趣這事,就應該揚長避短,哪樣有天分就使勁拉長哪樣,不行的絕不勉強。
反木桶理論,倒不是因為我堅定地認為全才在未來世紀不會成功,而是我認為親子關系良好以及孩子能樂在其中,比全才更重要。
所以,我的孩子沒上多少興趣班,但有那么一兩項興趣,他是扎進去,成為深度興趣了,且一發(fā)不可收,我被孩子拽著走,要給他的興趣尋找更好的教育資源。
這樣做的好處是什么呢?
且不說人的時間精力總是有限的,興趣深度發(fā)展,避免了每一樣都學個半桶水的浮光掠影,更為重要的是,多數(shù)孩子都有明顯的偏好,在他自己偏好的項目上,他會很舍得花時間,這個過程,親子關系沒有沖突,不需要家長苦口婆心地灌輸什么道理。
作為一個比較在乎精神享受的媽媽,這是我最大的目標,給孩子找好的教育資源可以辛苦一點,但過程,不要有什么家庭戰(zhàn)爭,不要承受精神上的負累。
尊重孩子,才能發(fā)現(xiàn)他的深度偏好
也許有人說,有的孩子興趣廣泛,什么都喜歡,這可怎么辦?
我的孩子也算興趣極為廣泛的,一年級的時候就纏著我,要我每天給他出三道數(shù)學題,出到后來,我已“彈盡糧絕”,腦子里庫存不足了,只好讓他去上學校在周六上午開的數(shù)學思維班——不是奧數(shù)班。一年級的他,跑去上三年級的班,老師說他完全跟得上,比三年級孩子反饋還快。
一個學期以后,他考上了廣州大劇院的童聲合唱團,時間上是沖突的,我問他,你自己選一個吧,只能一個,因為我們要確保周末有自由時間,因此只上一個興趣班。兒子說,他選擇合唱團,因為合唱團有很多小伙伴,合唱不可能自己玩,數(shù)學嘛,他可以自己學。
后來我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點已經(jīng)慢慢有點集中了,他的音樂興致盎然,睡覺也在唱歌,小提琴還喜歡即興作曲演奏,整個人流淌著快樂的旋律。
可以判斷,音樂,是他的深度興趣。
所以,他的興趣班少而集中,音樂方面的,合唱團、小提琴,除此之外,就是游泳和足球,英語有小區(qū)里的外教玩一玩,沒有了。什么機器人、圍棋,什么書法繪畫,什么奧數(shù),冰球、棒球之類的,一概沒有。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