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4-23 16:04:35
到了幼兒園,小葉子自己和老師說了“我想請假一天”以及為什么(說她想去買面包),老師很給力,告訴她,“可以的,老師今天可以給你假,不過,只有這一次哦,我們明天就要回來了,和老師拉勾。”
這不僅僅是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也達成了一個“提前約定”,每當她要反悔,我就溫和的提醒,“我們和老師的約定是什么?”
第二天一早,她還是不情愿,可是自己畢竟也是約定的參與人,不是老師和父母強迫的,所以縱然不情愿,會有這種“老干部”表情,但還是遵守了約定,我及時鼓勵了她,“謝謝你遵守了約定。”
四、放權不等于特權,做自己該做的事。
當孩子的要求被滿足,確實沒去上幼兒園,你會怎么做?
我看到一個也不愛上幼兒園的孩子,拉著父母的手在外面玩得可歡了,他媽媽還說,“唉,今天本來要出門辦事,計劃都被打亂了。”
如果孩子發(fā)現,自己不去幼兒園,可以得到家人的全部關注與陪伴,他會有個信念:家里確實比幼兒園好玩太多,都圍著我轉,我還是不要去!
所以我不會選擇被孩子的節(jié)奏牽著走,我會告訴她,我原本想要做什么,因為她不去幼兒園,哪些計劃被迫調整,但是我還是要完成我的工作,所以媽媽不能像周末那樣陪著你、隨叫隨到。
這也是正面管教中所說的“決定你要做什么”,我猜小葉子以為在家很好玩的一天,其實是有些失望的:因為我會在電腦前堅持工作、奶奶也會該出門就出門。
可能有的人會問,我家孩子不會配合啊,不可能答應去和老師請假,在家也不會允許我做自己的事啊。
確實,我分享的不是一定有效的方法,而且,這和我們平時建立的親子關系、安全依戀,以及我們過程中的態(tài)度是很有關的,需要的是個“組合拳”。
事實上,小葉子在家發(fā)現我不能一直陪她,還是要求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做,又和我上演了作鬧大戰(zhàn),最終我的工作計劃,還是被徹底地打亂了,而且我在孩子情緒平穩(wěn)后,也陷入了低落(之后會和大家分享)。
我覺得更有益的部分,是思維方式的轉變:我會與孩子給的挑戰(zhàn)共存、共生,無論學習了多少,都不能保證孩子一定會配合。
放棄“必須有效”本身,就是放下控制、放過自己;相信“可能有效”,就會向前一步,多一些選擇與覺察,也多一些柳暗花明的驚喜。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