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俠名 2018-04-12 15:34:18
常有年輕家長抱怨,現(xiàn)在都是獨生子女,家長都沒有經驗,管少了又怕耽誤了孩子。究竟該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呢?下面我們給家長推薦幾種方法以供參考:
一、在家庭勞動中培養(yǎng)。培養(yǎng)孩子獨立自主精神,擺脫依賴心理,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都應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的事自己做,今天的今天完成,從而鍛煉孩子的獨立性。
當然,日常生活的小事的確能鍛煉孩子的獨立性,但如果不加強日常生活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也很能很給讓孩子受到鍛煉。平時如果家長有意識教給孩子一些生活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就能更好地自我服務并做好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小強是二年級的學生,平時從不做家務,在學校表現(xiàn)也一般。一天,爸爸媽媽都必須不在家,小強看到家里的被子沒有疊,地沒有掃,碗也沒有洗,于是就想幫媽媽做家務勞動。很快,小強就把被子疊了,雖然不齊,但總算疊起來了。然后,小強打一桶水,把拖把打濕,就去拖木地板,拖了好半天才拖完(但他沒有想到木地板是不能用濕拖把拖的)。拖完后他又去洗碗,像媽媽那樣,往水池里倒一些清潔劑就洗起來,由于清潔劑到多了,一不小心,摔破了一個碗,在小強撿碎片時,把手劃傷了,流了許多血。小強的爸爸媽媽回到家,雖然心疼得不得了,但他們仍然將小強好好夸獎了一番,并告訴了小強正確的勞動方法。從此,小強成了爸爸媽媽的小幫手,并且還當上了班上的小干部,自信心和自理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發(fā)展。小強父母的教育方法值得家長們學習。
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寶器。不讓孩子有鍛煉機會,不讓孩子到生活中去磨煉,那么,孩子的自理能力是不可能得到培養(yǎng)的。
二、在社會實踐中培養(yǎng)。在美國,多樣的小型活動是寓教于樂的手段。如組織縫紐扣、洗衣服、刷鞋,疊被子等各種比賽。會同家長讓孩子“當一天家。理一日財”;還可利用節(jié)假日開展活動,如在迎新年時讓孩子自己動手做賀年卡,動手包餃子、炒菜等;還可組織女生用絨線織帽子、圍巾等。這些都可豐富孩子的課余生活,增添生活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鍛煉孩子的能力。
在日本,一些學校把學生帶到無人的荒島,在那里孩子自己生活幾天。孩子們自己搭帳篷,找水源,自己生火做飯,有時只能自己采集野果充饑,很值得我們借鑒。我們現(xiàn)在也有學軍、學農,也是鍛煉的好機會,但是有些家長不愿讓孩子們參加,這是不可取的。應當努力創(chuàng)設和利用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學會生存的時機和條件,讓他們積極參與,而不僅僅是紙上談兵。“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是的,讓孩子走入社會,去深入地了解社會,在社會實踐中成長,無疑是正確的。但如果不掌握科學的方法,也會釀成不良后果。因此,家長還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有層次地安排家務勞動才行。同時,還要灌輸安全知識,注意安全,量力而行。
三、在鼓勵中培養(yǎng)。陳婷婷是一個聾啞女孩,但由于她的父親陳強對她采取多鼓勵多贊揚的方法,使她成了神童。婷婷3歲半時,還全聾全啞,但8歲時,已經創(chuàng)造了世界之最,能背出圓周率小數(shù)點1000位數(shù)字;上學了,從1年級跳到3年級,4年級時,又跳到6年級,而且繪畫、書法、寫作門門獲獎……婷婷是神童嗎?陳強回答說:“只要教育得法,誰都能成為神童。”
一般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多是批評多于表揚。如有一位小男孩興高采烈地沖回家告訴媽媽:“老師今天表揚我了!”但母親卻說:“你怎么一得表揚就驕傲?你一共才得幾次表揚?”小位小姑娘高興地跑回家告訴媽媽:“我的寫字得了100分!”媽媽卻失望地說:“又不是語文、數(shù)學,有什么好高興的!”父母的這些話,只能在孩子的心中贊成一種“我不行”的悲觀情緒。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