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2-27 15:44:32
三、思想升華。
漁夫喜笑顏開,會說什么呢?聽了漁翁的話,鷸垂頭喪氣地想?蚌呢,瞟了鷸一眼,嘆了口氣說?
這個寓言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呢?
這個寓言故事就是告訴我們雙方爭利,互不相讓,有可能會導致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從中獲利的結果。這就是“鷸蚌相爭 漁翁得利”。
四、拓展運用。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這個故事曾經(jīng)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在2000多年前,就是這個小小的寓言故事,阻止了一場戰(zhàn)爭。戰(zhàn)國的時候,秦國最強。它常常仗著自己的優(yōu)勢去侵略別的弱國。弱國之間,也常常互有摩擦。有一次,趙國聲稱要攻打燕國。當時,著名的游說之士蘇秦,有個弟弟叫蘇代,也很善于游說。蘇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趙國去勸阻趙王出兵。到了邯鄲,蘇代見到了趙惠文王。趙惠文王知道蘇代是為燕國當說客來了,但明知故問:"喂,蘇代,你從燕國到我們趙國做什么來了?" "尊敬的大王,我給你講故事來了。"講故事?他要講什么故事呢?趙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接下來,蘇代開始講了他的故事。 你們知道他講的是什么故事嗎?我仿佛看到你就是戰(zhàn)國時的蘇代,正在給趙惠文王講鷸蚌相爭的故事。開始復述故事。
蘇代講完了上邊的故事,然后嚴肅地對趙惠文王說:"尊敬的大王,聽說貴國要發(fā)兵攻打燕國。如果真的發(fā)兵,那么,兩國相爭的結果,恐怕要讓秦國做漁人了。"趙惠文覺得蘇代的話有道理,便放棄了攻打燕國的打算。
校園學生間的沖突,委曲求全只有一個結果:弱小的孩子可能屢屢成為出氣包,但是強者可以從容的退讓,因為他的撤退并不足以讓弱者趁機將它消滅,強壯的孩子即使再謙虛也不可能成為弱小孩子的“出氣包。”
通過故事講述道理,這就是寓言的作用,也是寓言的魅力。這個故事出自《戰(zhàn)國策·燕策二》,在《戰(zhàn)國策》里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你會懂得更多。鷸蚌相爭也由此變成了一個成語。像這樣出自寓言的成語還很多,你還知道哪些?狐假虎威、亡羊補牢、畫蛇添足······
每個寓言故事都蘊含著一個道理。同學們,只要你認真去讀,用心去悟,你一定會領悟出故事中的道理,它會教會我們?nèi)绾巫鋈。課后你可以多找一些這樣的小故事來讀一讀。
五、作業(yè):
許多年后,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這次,他們之間又會發(fā)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續(xù)編故事)許多年后,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