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1-10 18:25:20
行孝是為人的根本,孝心即仁心,一個人如果以私心去對待父母對待家庭,怎么可能期待他以愛心、忠誠和責任感去對待他人和國家呢?所以孝是根本,只有“務本”,才可以生道。
五、背誦。
課后作業(yè):
積累《論語》中其他與行孝有關的內容。
板書設計:
唯疾之憂
敬而養(yǎng)之
孝為人之本
游必有方
知年喜懼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由學生背誦前四則導入。
二、完成后五則內容的學習。
1、朗讀后五則
。1)教師范讀。(力求以虔敬之情感染學生)
。2)學生互相讀。
。3)讀一則背誦一則。
2、將學生分成小組,選擇其中的一則進行探討。各小組指派一名同學做代表,將小組成員的研究成果公布給其他同學。
3、教師根據學生的研究結果給予評價并引導學生做更進一步的思考。
(1)“巧言令色”的人是怎樣的一種人?這種人對他人、對社會有什么危害?
“巧言令色”的人是偽善之人,為了達到個人目的不惜去逢迎、獻媚、討好,是小人,這類人的存在會讓他周圍的人看不清自己,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尤其是那些為政者,聽信了花言巧語,就會腐化墮落,危害國家、百姓。
。2)“德不孤”應該如何理解?一“必”字寫出了孔子怎樣的信念?
“德不孤”是指有德之人,絕對不會被孤立?鬃訄孕乓粋道德高尚,人格偉大的人,他盡管會遭遇到不理解,但只要有恒心、有意志的話,就一定會有志同道合之人陪伴。
。3) “義”與“利”的不同之處是什么?
義,是道義真理之所在。義者,宜也。凡事先問是與不是,對與不對,當與不當,遵循事理,明辨是非,然后再決定做與不做。君子以義為道德自律,不義之物不取,不義之財不獲,不義之名不居。義,是天理之所宜;利,是人情之所欲。君子通曉大義,小人只懂得私利。義和禮不同,禮是外部規(guī)定,義是內心約束。君子始終把義放在首位來做選擇,是出于內心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約束,這是很高的道德境界。
(4)君子為什么會“坦蕩蕩”?小人為什么會“長戚戚”呢?
君子以“義”行天下,樂天知命,俯仰無愧于天地,所以其心坦然。而小人追名逐利,私欲滿腹,因此常會處心積慮,又常會患得患失,所以其心憂戚。
(5)應該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仁愛待人。這句話強調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多一些理解、包容,少一分苛責,這樣很多的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三、后五則著重體現的內容是立德,這部分內容與行孝有何關系?
行孝是立德的一部分,也是立德的基礎,如果沒有根本上的孝道就無法談及其他。
四、課后作業(yè)。
1、積累《論語》中有關君子的內容。
2、閱讀李零的《喪家狗——我讀〈論語〉》。
板書設計:
通曉大義
君子坦蕩蕩
仁愛待人
巧言令色
小人長戚戚
利欲熏心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