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作者:@佚名 2017-10-18 21:30:37
幼教網(wǎng)整理了關(guān)于幼兒中外歷史《禮儀知識:維吾爾族禮儀》,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qū),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人口約有840萬,在全國55個少數(shù)民族中居第五位。
夜鶯是維吾爾族喜愛的珍貴動物,象征著純潔、高尚、友誼、愛情、和平和春天。維吾爾族能歌善舞,他們創(chuàng)造出的《十二姆卡姆》等獨特的歌舞藝術(shù),深受全國各族人民的喜愛。
傳統(tǒng)禮儀
維吾爾族非常注重禮儀。路遇尊長、朋友,都要把右手放在胸前,上身前傾,并道”色倆目”,以示問候。老年人吃飯或到他人家里做客,要雙手摸面做祝福的宗教儀式”都瓦”。有時互相見面時也做”都瓦”。
維吾爾族待客和做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主人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馕、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后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后,由長者領(lǐng)做”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畢,客人才能離席。
節(jié)日
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尤其以過”肉孜節(jié)”和”古爾邦節(jié)”最為隆重。
“肉孜節(jié)”,也叫開齋節(jié),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圖爾”的意譯,因在封齋一個月后開齋的那天舉行而得名。在封齋期間,維吾爾人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
“古爾邦節(jié)”,在”肉孜節(jié)”后七十天舉行。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制各種糕點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yè)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古爾邦”是阿拉伯語,意為”獻牲”,是根據(jù)古代阿拉伯地區(qū)的宗教傳說演變而來的。
服飾
維吾爾族服裝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以寬松灑脫,色彩強烈為特征。男子一般喜歡穿貫頭式襯衣,領(lǐng)和胸襟挑繡幾何紋,外套對襟長袍”袷袢”,腰間扎一條花巾,腳穿長筒皮靴,靴上扦一把”英吉沙”小刀。繡有花紋的盛裝”袷袢”極為華貴。而女子喜歡夏季穿艾得萊絲綢寬袖連衣裙,在裙子上套上金絲絨對襟緊身小坎肩;冬季女子則會穿長”袷袢”,牛皮鑲繡花紋長靴。
維吾爾族的服飾飾品也很有特色。維吾爾女孩子梳幾十條發(fā)辮,頭上插新月型梳子為飾。維吾爾族的金銀珠玉首飾十分精致。男女都喜歡戴稱為”多帕”的小花帽,穿皮靴;,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的標志之一。
飲食
維吾爾人一般日食三餐,早飯吃馕和各種瓜果醬、甜醬,喝奶茶、油茶等,午飯是各類主食,晚飯多是馕、茶或湯面等。他們以面食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shù)十種。最常吃的主食有馕(nang)、羊肉抓飯、包子、面條等。維吾爾族還喜歡飲紅茶、奶茶。
維吾爾族的典型食品有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油馓子、銀絲搟面(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黃蘿卜(胡蘿卜)醬等。
禁忌
維吾爾族人肉食選擇比較嚴格,如不食未念經(jīng)宰殺的牲畜、自死的牲畜,不食未放血的牲畜,不食豬肉。
維吾爾族人吃飯的禁忌也比較多。做客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lǐng)做”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后必須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諱順手甩水。
維吾爾族人還有其他禁忌。禁止穿坦胸露背和短小的衣服,上衣一般要過膝,褲腿達腳面,最忌戶外著短褲;維吾爾族的住宅大門忌朝西開;睡覺的時候禁忌頭朝東腳朝西,或四肢平伸直仰。親友相見要握手互道問候。然后雙手摸須,躬身后退一步,右臂撫胸;婦女在問候之后要雙手扶膝躬身道別。接受物品或清茶要用雙手、忌用單手。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