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作者:學而思周珍ls 2016-11-22 11:47:04
我們常說,出生于書香門第的孩子會帶著書卷氣,那是因為從小呼吸著書香味兒;出生于藝術家庭的孩子往往才藝出眾,那是因為從小耳濡目染。顯然,品質(zhì)、道德、良好的習慣等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因素,并不能通過父母的說教等“教育”就能產(chǎn)生效果,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為,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融入到孩子的生活里的。
自己不看書,卻要求孩子學習要好;自己抽煙喝酒,卻要求孩子要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突然想起來三毛曾經(jīng)說過的一句話:“大部分的中國父母,將孩子當作命根,將孩子視為自己生命的延伸與繼續(xù),期望自己一生沒完成的理想和光榮,都能在孩子身上實現(xiàn)。”一個孩子的身上,常常背負了兩個人的人生,那樣他既不快樂,又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所以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道德綁架,叫做:我一切都是為了你好,只是我不想以身作則而已。
孩子的成長,是父母的修行。父母與孩子相識于世間,瞬間便決定了一生的緣分。我們總以為當父母是在陪伴孩子成長,但是更多的時候,其實是孩子在陪伴我們成長。為人父母,責任重大,但是很多人在成為父母的那一刻,本身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伊坂幸太郎曾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jīng)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我完全贊同,雖然我完全認同每個父母對待孩子的出發(fā)點都是好的這個觀點,但并不代表父母做什么都是對的。
舉個例子,兩年前舅舅家的弟弟學會了抽煙,舅舅剛知道的時候氣得半死,全家人攔不攔不住,摁著弟弟一頓揍,16歲的小伙子正是倔強的時候,梗著脖子就是死活不承認自己錯了。打到最后,舅舅說讓弟弟戒煙,弟弟一句話就懟了回來:“多大點事,我媽天天讓你戒煙你也沒戒煙,憑啥說我!”
兩年后的現(xiàn)在,弟弟抽煙更勤快了,父子兩個經(jīng)常對著抽。我曾拉著舅舅說,抽煙對身體不好,為何不管著孩子點呢?他一臉無奈,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他老拿我抽煙說事,我也沒辦法了,我自己也戒不掉!
如果真的認真地去戒煙,真的會戒不掉么?媽媽跟我講說,爸爸年輕的時候也抽煙,后來媽媽懷我的時候,怕影響我的健康,爸爸就戒煙了。至今也沒見過爸爸再碰過一次。
作為父母,你自己都認為不可能做到的事,有什么底氣去讓孩子做呢?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生長環(huán)境,中國有一句俗語叫做“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三歲以前的孩子接觸最多的是誰?父母!“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說法雖然有些絕對,但是并不是沒有道理的。它確實印證了父母的行為處事對孩子的影響。
幾個月大的孩子就開始跟父母“咿呀”學語,一歲左右開始蹣跚學步,再大一些的時候?qū)W會察言觀色,學習著父母的舉動。教育真的不只是口頭上的說說而已。
歷史上有一個宰相妻子非常重視兒子的前途,她每天不辭勞苦地勸告兒子要努力讀書,要有禮貌,要講信用,要忠于國君等。而宰相卻是早上離開家去上朝,晚上回來則看書。愛兒心切的夫人終于忍不住說:你別只顧你的公事和看書本,你也該好好地管教管教你的兒子!這宰相眼不離書地說:我時時刻刻都在教育兒子!
“言教再多也不如身教有效?上У氖巧鐣嫌袛(shù)不清的父母,其身不正卻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行羞踏錯。”你希望孩子講禮貌,你就先在孩子面前扮演一個彬彬有禮的角色;你希望孩子愛學習,你也盡量在孩子面前拿起書本而不是看韓。灰驗槟闶窃,孩子就是你的復印件。教育從來都是不簡單的,也不會是快樂的,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學習,卻也必須去學習。
一生只做一次父母,別給自己留下遺憾。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