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2016-08-02 13:44:07
好母親講好故事
豐子愷先生是藝術(shù)家也是教育家,尤其重視兒童教育。豐先生家中就有許多孩子?箲(zhàn)前豐先生已有4個女兒兩個兒子,加上侄子侄女和鄰家孩子,先生的緣緣堂常常是兒童滿堂。
豐先生很重視對子女的家庭教學。孩子初聞世事,就不忘施于各種教育。先生的家教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家庭故事會很受歡迎,小孩都喜歡聽爸爸講故事。
豐先生常常把一些古文、古詩詞,中外歷史、文化名人軼事通過故事形式講授給孩子們聽。寓教于樂,孩子們都聽得興味十足。
抗戰(zhàn)以后,雖在逃難途中,豐子愷仍不忘用講故事的形式來進行家庭教學。1940年2月,當全家遷至貴州遵義,生活稍一安定后,豐先生就著手給子女們補課。這時,除了1938年10月出生的新枚尚幼小外,其余6個子女均已是10至20歲的學齡青少年。由于戰(zhàn)亂,正規(guī)的課堂教學中斷已久,豐先生認為損失的學業(yè)必須補上,便請來同在逃難遷移中的浙大學生,為孩子們補習數(shù)理、化學;國文和英語由豐先生親自教授。同時還恢復了家庭故事會形式。
豐一吟回憶:“在羅莊時,爸爸每周六晚上召集我們6個孩子開一次家庭學習會。為讓學習會具有家庭聚會的歡樂氣氛,爸爸還特別準備了糕點、果品。起初每次買5元,他便定名此會為‘和諧會’。用石門話來說,‘和諧’二字的發(fā)音與‘五元’近似。后來物價漲了,爸爸就買10元,并把這學習會改名為‘慈賢會’。‘慈賢’二字在石門話里讀音與‘十元’近似。”
孩子們一邊吃,一邊聽父親講故事,真是開心極了。但講完后,豐子愷要求每人憑記憶把故事寫下來,交父親修改。這其實是豐先生教孩子們寫作的方法之一。豐一吟覺得,這種辦法不僅能鍛煉記憶,還能培養(yǎng)孩子們的文字表達能力。
豐子愷講述的那些娓娓動聽的故事,最初是為自家孩子編撰的,但都給孩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明心國》、《大人國》、《博士見鬼》、《伍元的話》、《斗火車龍頭》等等。1947年,豐先生寓居杭州時,就把以前所講的故事加以整理,寫了出來,并配了插圖,在當時的《兒童時代》雜志上陸續(xù)發(fā)表。近40年后,1986年7月,香港山邊社請豐先生的二女兒豐宛音重新收集整理這些故事,結(jié)集出版了《豐子愷故事集》,分上下卷,共收故事19篇。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