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6-07-25 09:29:53
無論做什么事,我們都會權衡一下風險利弊,找工作、做生意、投資莫不如此。經過分析,如果回報和收益大于付出和風險,你可能會把它列入選項,在所有的選項里,如果有一項你認為收益風險比最大,那它應該就是你最終的選擇。
醫(yī)療選擇其實也一樣,也是要分析收益和風險,只是醫(yī)療問題專業(yè)性很強,普通人沒有醫(yī)藥知識,很難準確判斷病情,也很難判斷一個藥物有哪些收益(藥效)和風險(副作用),所以需要依靠醫(yī)生這樣的專業(yè)人士的幫忙。
理想狀態(tài)醫(yī)生應該是完全站在患者的角度來分析病情決策用藥,但事實上影響醫(yī)生用藥的因素很多。因為缺乏合理規(guī)范的制度,醫(yī)生并不是完全從病人的角度權衡收益和風險,而是綜合了醫(yī)生自己的收益和風險。再加上我們醫(yī)學教育的問題,合格的醫(yī)生并不太多,在醫(yī)患關系緊張的現狀下,患者的依從性也會影響醫(yī)生的決策,種種因素共同導致了很多的不合理用藥。
不合理用藥哪個國家都有,只要合理用藥超過不合理用藥,那完全相信醫(yī)生也是利大于弊的,但如果不合理用藥超過了合理用藥,除非你認為自己比醫(yī)生更了解病情,有更好的用藥方案,那還是應該相信醫(yī)生。
在相信醫(yī)生的前提下,如果能識別一些沒用還可能有害的藥物,自然可以提高收益風險比,這類藥物在兒科處方里還不少見,記住這些藥物不僅能省下些錢,還能增加孩子的用藥安全,下面是兒科醫(yī)生對這些藥物的一個總結。
一、退燒藥
安乃近:容易發(fā)生粒細胞缺乏癥
阿司匹林、來比林(退燒針):流感、水痘可能會發(fā)生瑞氏綜合征,12歲以下兒童使用含阿司匹林的退燒藥會增大這種風險。
尼美舒利:肝毒性比較大,12歲以下禁用。
退燒藥比較安全的選擇是: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二、抗病毒藥
利巴韋林:就這個藥寫過好幾篇文章了,在對話框里回復“利巴韋林”可以看到,就不再多說了。
金剛烷胺:這個藥在《非處方藥里的處方藥》一文里也說過,這個藥無論對普通感冒還是流行性感冒基本沒用,還有很多不良反應,而且治療量和產生副作用的劑量比較接近,過量可能出現心、肺、腎、神經系統(tǒng)的損害。藥品名里含有“烷胺”的感冒藥里都添加了這個成分。
特別說一下:抗病毒口服液是中藥,說它能抗病毒就跟說板藍根能抗病毒一樣。
三、感冒、止咳藥
雖然說過很多很多次了,但孩子一咳嗽發(fā)燒,各種感冒藥、咳嗽藥,馬上招呼上的家長還是太多了,比如常用的艾暢,所以還是再強調一遍,感冒只能對癥治療,對兒童來說,感冒止咳藥緩解癥狀的作用還不明顯,而且副作用還不少,所以FDA建議4歲以下的孩子不要使用非處方的感冒藥和止咳藥。因為擔心呼吸抑制的作用,去年歐洲藥品管理局最近要求12歲以下兒童禁用可待因治咳嗽感冒。
四、洋垃圾藥物
匹多莫德我專門寫文章里剛講過,對話框里回復”匹多莫德”可以查看,文章的邏輯適用于另外一些聲稱能調節(jié)免疫的脾氨肽,也適用于另外一個聲稱能調節(jié)免疫的洋中藥施保利通,這個德國的傳統(tǒng)草藥,在美國是當膳食補充劑來賣的,@遠離中醫(yī)藥寫過一篇很詳細文章,可以搜來看看。
當然還有早在1984年就被英國注銷了生產資格的藥物,在我國卻混進二類疫苗目錄的蘭菌凈,去年因為媒體的報道引起廣泛關注,現已經停止進口了,但可能有些地方還有少量存貨,還是警惕一下。
這些來自國外,進不了主流市場的藥物,在我國卻被包裝成高大上的進口藥,高價騙錢。
五、中成藥
中成藥生產上市之前沒有經過嚴格的臨床藥物試驗,所以不清楚它們的藥效和安全性,自然沒辦法權衡收益和風險。和民眾的認知不一樣的是,中藥并不是天然無毒性的,很多中藥被證實有肝、腎和神經毒性。
孩子從一出生就可能要和中藥打交道,茵梔黃、七星茶、保嬰丹等大家都耳熟能詳,還有各種名目繁多的中成藥,諸如:XX蘭、X蕊顆粒等,這些都是兒科非常常用的中成藥。去醫(yī)院沒被開上中藥是小概率事件,更危險的是中藥注射液,XX平、XX寧之類的中藥注射液在兒科都應用得非常廣泛,因為成分復雜,過敏反應常發(fā),嚴重的發(fā)生致死性的過敏性休克。
六、“消字號”產品
每年手足口病流行的時候,就會有人兜售一種叫“手足口病病毒抗體噴劑”的“藥品”,但這個東西實際上并不是藥品,而是“消字號”的衛(wèi)生消毒產品,這類產品上市前不做臨床藥物試驗,只需向省級衛(wèi)生行政部門申請,獲批即可。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CoxA16,EV71病毒感染引起,CoxA5,7,9,CoxB2,5等其它病毒也可能引起,感染后雖然皰疹主要出現在口腔、肛周、四肢,但整個腸道甚至全身體液里都會有病毒,除了剛上市的EV71疫苗能EV71病毒感染外,并沒有其它的有效的抗病毒藥。
先不說這個“抗體噴劑”能不能包含那么多種病毒抗體,就算能在體表或者口腔內中和一點病毒,也不可能治療全身的病毒感染或者預防病毒傳播。
用噴劑預防、治療全身感染性疾病,首先你得證明它能通過皮膚或者粘膜吸收進血液而且達到藥效濃度,否則就是掩耳盜鈴,像給臭雞蛋蛋殼噴點香料然后告訴你雞蛋可以吃一個道理。
就這樣的“消毒產品”其實消毒的功能都沒有,更別說預防和治療手足口病連,卻被賣到近百元一支,一些醫(yī)院正規(guī)醫(yī)院也在賣,甚至還被一些衛(wèi)生防疫部門采購引進銷售,甚至還通過一些幼兒園對家長進行兜售。去年有媒體跟進曝光,但今年依然在銷售,家長需要擦亮眼睛。
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是國產藥還是進口藥,無論是準字藥還是非準字的“藥”,兒童用藥陷阱無處不在,這個總結也肯定有疏漏之處。家長除了平常多學習,自己不要給孩子吃這些藥,碰到醫(yī)生開這些無用還可能有害的藥物時,中藥注射液可以告訴醫(yī)生孩子過敏,口服或外用藥告訴醫(yī)生自己家里還有,碰到有疑問的藥物也可以問問醫(yī)生這個藥是用來干嘛呢,也好有個大概的判斷。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