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lián)網 2015-10-29 15:56:05
教育部日前印發(fā)《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家長要嚴格遵循孩子成長規(guī)律,因材施教。要求切實消除學校減負、家長增負,不問興趣、盲目報班現象,不做“虎媽狼爸”。
從之前把女兒“罵”進名校的“虎媽”到如今把孩子“打”進北大的“狼爸”,伴隨其社會效應的逐步發(fā)酵,儼然已經成為當下嚴苛父母的代名詞。以奉行“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家教理念的“狼爸”蕭百佑為例,盡管其下三個孩子相繼考入北大,但其高度嚴苛的家庭教育方式一度引起社會廣泛爭議。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究竟“棍棒底下出才子”的教育方式是否值得效仿?什么又是成功且科學的家庭教育?教育部《意見》明確規(guī)勸家長不做“虎媽狼爸”,顯然有著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而這是否意味作為學校一方在家庭教育方面就此可以“高枕無憂”了呢?顯然不是!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一極其細微而復雜的任務。而作為家庭教育有效補充且相輔相成的學校教育在響應《意見》精神的同時,更要以積極的姿態(tài)應對“虎媽狼爸”,扮演好應有的角色。
剖析該《意見》不難發(fā)現,其已明確指出了充分發(fā)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重要作用的四方面舉措,如強化學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導;豐富學校指導服務內容;發(fā)揮好家長委員會作用;共同辦好家長學校?梢哉f,這些舉措從家校合作的角度出發(fā),意在通過學校指導的力量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從而糾正部分家長過度拔苗助長、不顧孩子個性及成長規(guī)律的“虎媽狼爸”行為。倘若學校能夠全面貫徹、執(zhí)行,其必然會產生積極的政策效果;但從更深入的角度思考,這就完美地實現了學校與家長教育理念的統(tǒng)一嗎?
解答這個問題還要回到“虎媽狼爸”們對孩子教養(yǎng)“缺教少護、重智輕德、重知輕能、重身體健康輕心理健康”等問題的根源,想必除了家長本身對家庭教育的認知不足外,和當下部分學校以學生考試分數為唯一評價標準的辦學思路以及社會“唯學歷”的人才選拔觀念等有關。試問多少家長會樂意在孩子面前伸出“棍棒”?多半還是執(zhí)著在“上了好小學才能上好中學,上了好中學才能考上好大學,考上好大學才能有好工作”的傳統(tǒng)“軌跡式焦慮”里不能自拔!
可以說,當前的家庭教育正被涂抹越發(fā)功利化的色彩,而一旦被應試教育綁架,其結果只會增添越來越多的“虎媽狼爸”們。因此,作為學校尤其是辦學管理者要積極響應并適時推動整個素質教育改革的步伐,一方面要大力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綜合考察學生品行、身心健康、學業(yè)成績,而非被“升學率”等冰冷的數字牽著走;此外,還要充分認識到“虎媽狼爸” 們之所以擠破頭送孩子進入好學校與目前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有著密切關聯(lián),作為學校應致力于提高辦學特色、教學質量,服務基礎教育改革大局,打造家長們眼中的“身邊好學校”。
從這個角度來說,《意見》顯然不只是對家長錯誤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糾正、指導,其必將從家庭教育改革以及學校育人機制改革的兩個方面進一步推動整個教育的深化改革步伐。而學校一方具備應對“虎媽狼爸”放大招的勇氣容易,就看具體的實際行動能否深入下去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