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2015-10-21 11:18:38
近些年,媒體時不時地會有幼兒園老師對孩子進行虐待、體罰的報道,手段和花樣簡直讓人難以置信,更難以和可愛的幼兒園老師形象放在一起。令家長們困惑的是,為什么孩子被老師傷害后沒有告訴家長,而是選擇了沉默呢?
●沉默對孩子而言,可能是聰明的應(yīng)對方法
記得有一條新聞中提到,問孩子為什么不告訴家長,孩子說:“我怕媽媽擔(dān)心”。相對于自己所受的傷害而言,不讓媽媽擔(dān)心更重要,聽起來感覺孩子太乖了,讓人有些心酸心疼。
然而,更深層的原因可能并非如此,這只是孩子表層能夠表達出來的。孩子一定不只是因為怕媽媽擔(dān)心,通常媽媽擔(dān)心是因為事情不像自己期待的發(fā)展,從而會有焦慮的表現(xiàn)。在焦慮情緒的驅(qū)使下父母們?nèi)菀鬃龅耐羌庇诩m正孩子的想法或表達,孩子會感受到自己被否定,沒有被理解和看到。
慢慢地孩子得到一個印象,父母不能理解我懂我,我如果和他們說一些事情尤其是負面的東西,他們會不喜歡,會擔(dān)心,我覺得自己不是好孩子,父母就不愛我了。
因此,孩子最聰明的選擇自然是,為了少受評判和獲得愛,以后遇到什么事情就少和家長說,不和家長說,逐漸切斷了與家長的心靈交流。孩子與家長的互動常常流于表面和淺層。
一些大學(xué)生出現(xiàn)非常嚴重的心理障礙時,和父母溝通,許多父母的反應(yīng)通常是“不可能啊,我家孩子好好的,昨天還電話說一切都好”,其實,有的學(xué)生心理困擾已經(jīng)好多年了,做父母的往往并不知曉。
●父母活在理想標(biāo)準(zhǔn)里拒絕了真實的孩子
我們來看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片斷你是否熟悉:
童童:“媽媽,我不喜歡我們班的婷婷”
媽媽:“童童,婷婷是你的好朋友,你怎么能夠不喜歡婷婷呢,她知道后會多難過呀”。(媽媽理想中的孩子是能夠喜歡與小朋友玩)
童童:“我喜歡小小家的房子,她家的房子更大更漂亮”
媽媽:“童童,你怎么能夠這樣想,我們家的房子雖然沒有那么大,但也很好呀”,媽媽忍著生氣盡量緩和地說。(媽媽理想中的孩子是要安貧樂道,不貪圖享受。)
童童:“媽媽,我不喜歡吃紅棗”。
媽媽:“為什么呀,你不是前幾天還說喜歡吃嗎?”媽媽很奇怪地問。(媽媽理想的孩子是一直喜歡吃健康的食品。)
童童:“我不喜歡上幼兒園”
媽媽:“幼兒園多好呀,有滑梯,還有好多小朋友”。(媽媽理想的孩子是天天愛上幼兒園。)
類似的親子對話片斷在生活中應(yīng)該很熟悉,我們通常也不覺得這有什么不妥。然而,你細品一下,這每一次對話都在告訴孩子:你不應(yīng)該有這些想法,你像媽媽心目中期待的那個樣子就是好的。你不是個好孩子,媽媽不喜歡你這些想法。媽媽每一句的回饋其實根本沒有看到眼前的孩子,沒有關(guān)注孩子的內(nèi)心感受、情緒狀態(tài)、孩子對這件事情的想法等,而只是活在自己頭腦中理想小孩的標(biāo)準(zhǔn)中,急于去評價糾正。
成人拒絕了解孩子內(nèi)心真實發(fā)生的,就是拒絕真實的孩子。
●透過行為和語言,帶著好奇去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
一次兒子和幾個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們在一起玩得非常開心和高興。
大人們正在一起聊天,忽然,一個小朋友跑進來,表情很郁悶地走到媽媽身邊:“媽媽,我不想在這玩了,我要回家。”媽媽很困惑,你們難得在一起玩,剛才還玩得很高興,怎么就忽然要求回去了呢,就問孩子:“為什么不想玩了,你們是好朋友呀,在一起不是玩得很好嗎?”孩子說不出來原因,就嘟囔著:“我要回家,我再也不和他們做好朋友了,不想和他們玩了”。媽媽不知原因,試著安慰孩子無果。
我對孩子媽媽示意下,走到孩子身邊。
我拉著孩子的手問:“我看到你走過來時好像很不高興的樣子,是不是生氣了。”孩子點點頭。
我問:“能不能給我說說發(fā)生了什么事。”
孩子:“因為他們怎么怎么樣(省略具體內(nèi)容),我很生氣,我再也不要和他們玩了。”
我說:“哦,他們這樣子做,你覺得他們不應(yīng)該,所以很生氣是吧。”孩子又用力地點了點頭。此時,我能感覺到孩子其實內(nèi)心的情緒因為被看到,已經(jīng)不再是氣鼓鼓的了,也放松些了,但憤怒背后有些傷心,因為覺得好朋友不應(yīng)該拒絕自己。
此時,孩子已經(jīng)愿意和我溝通了,接下來,我們才是針對事情和孩子交流了。只有孩子的情緒被看到了,孩子也才可能聽得進你說的話。
后來,孩子的情緒雖然仍然有些郁悶,那是情緒恢復(fù)的自然過程,但再也不提要回家的事情了,而是投入到別的事情中開始玩了。
行為和語言只是我們看到的一個人的很少部分,就像冰山上的一角,并不是冰山的全部。同理,孩子的行為和語言也只是他的一小部分,他不等于他的行為和語言,他有更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就像水面以下的冰山一樣。如果我們把行為、語言或情緒看作是孩子內(nèi)心世界的一個信息,就更可能放下頭腦中的諸多評判,而是帶著更多的好奇,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給孩子更多的心理支持。
只有孩子感受到他的整個人、而不只是表現(xiàn)好的時候才被理解,被接納,他才敢于自由地在你面前表達他的想法,展現(xiàn)他的痛苦和快樂,而不擔(dān)心被否定和批評。你才得以有機會在他需要的時候提供可能的支持和幫助。
關(guān)系是否親密,真實和真誠是基礎(chǔ)。否則,不管是親子還是夫妻,即使彼此之間很多的愛和照顧,如果不能真實地做自己,這種關(guān)系就會是一種消耗,而不是滋養(yǎng)。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xué)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