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2015-06-23 15:11:51
過了這個暑假,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就要步入小學生活了,因此,近日平度市實驗幼兒園孫麗君名師工作室公益講堂以“幼小銜接,您準備好了嗎——如何使幼兒自信獨立的步入小學生活”為主題進行了一次講座,主要就什么是幼小銜接?幼兒園和小學存在哪些差異?幼小銜接有哪些誤區(qū)?一年級新生在小學里會遇到哪些麻煩事?作為家長,怎樣幫助孩子進行有效的幼小銜接等問題,針對幼兒家長對幼小銜接的困惑和誤區(qū)進行解析與指導。
幼兒園和小學存在本質上的差異
孫麗君介紹:“幼小銜接”是兒童從幼兒園向小學過渡之間的銜接,是兒童結束以游戲為主的學齡前生活,走上以學習為主的正規(guī)學習生活的過渡。但由于小學生活與幼兒園生活有著很大的不同,超過60%的孩子入學后存在學習適應性嚴重不足的問題:不適應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不適應相對緊張的學習環(huán)境;不適應跟老師、同學的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不適應學校在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等方面的要求。而造成這一現(xiàn)狀的主要原因是:幼兒園和小學存在本質上的差異。對幼兒來說,從幼兒園到小學,不僅僅是一個地域的變換,學習環(huán)境、學習內容、學習形式、學習時間、行為規(guī)范、交往等方面也發(fā)生很大的變化。正因為幼兒園和小學有這么大的差異,如果讓一個6歲的孩子來獨自承受的話,是有難度的。所以,家長們也需要用自己理解的方式進行幼小銜接。
警惕幼小銜接中的常見誤區(qū)
孫麗君表示,家長們在用自己理解的方式進行幼小銜接的時候,有時候不免會步入幼小銜接的誤區(qū)。她提醒家長要注意警惕以下幾種誤區(qū):
●誤區(qū)一:幼小銜接=突擊教育
許多父母認為,幼小銜接是升入大班后才能做的事兒,當孩子到了大班下學期時,便著手進行這項工作,所以出現(xiàn)了大班下學期“加班”“加碼”現(xiàn)象,使此學期成了“集訓期”“超負荷期”,導致孩子“消化不良”。父母對于幼小銜接的認識、態(tài)度和行為,將決定孩子入學后在很多方面的表現(xiàn)。不正確引導和強化訓練會導致孩子對小學生活的恐懼心理。雖然幼小銜接主要集中在從幼兒園大班到小學一年級這一年多的時間里,但是很多準備工作卻始終貫穿于整個幼兒階段,如習慣的養(yǎng)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梢哉f,整個學前期都應是為孩子入學打基礎的時期。
所以明智的做法是:真正做好幼小銜接,絕不能等到幼兒園大班下學期,需要從幼兒入園甚至更早的時候開始。父母應使孩子的入學準備工作始于入園時,應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規(guī)則意識、良好的行為習慣上加以培養(yǎng),并貫穿整個幼兒園階段,到大班時再進行適當?shù)膹娀?/p>
●誤區(qū)二:幼小銜接=多學知識、小學提前化
可能在一些家長眼中,“幼小銜接”這個詞就代表著知識的承接和過渡。有些父母為孩子買來小學一年級各門學科的教材,在家教孩子學習語文、數(shù)學課程,并給孩子布置作業(yè),要求孩子按時完成。過分重視片面知識的灌輸和局部技能的訓練,忽視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的銜接和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而孩子的成長是受生理心理成熟機制制約的,人為任意提前訓練,會給孩子帶來生理和心理上的負擔,以致影響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從而產(chǎn)生逆反心理。提前使用小學的教材,非但不能提高兒童入學的適應能力,而且還造成了種種弊端:兒童剛入學時,確實感到輕松,自以為老師教的知識自己都學過了,已經(jīng)會了,就不認真聽課,從而養(yǎng)成不專心的不良習慣。
所以明智的做法是:在幼兒園,大班的教學會為孩子上小學做一些知識方面的準備。但是,知識的準備并不是幼小銜接的重點或者全部。事實上,幼小銜接工作的重心應是激發(fā)孩子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家長可以根據(jù)孩子的學習興趣選擇加以培養(yǎng),保持孩子對知識探索的熱情,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誤區(qū)三:幼小銜接=多上培訓班
“幼小銜接班,上還是不上?”這個問題長期困擾著很多孩子家長。究竟要不要上“幼小銜接班”,還真沒有標準答案,關鍵取決于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家長平時的用心以及孩子本身的特點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有一點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絕不能把幼小銜接狹義地理解成就得多上幾個“幼小銜接班”。
明智的做法應該是:適當?shù)闹R儲備有利于孩子的順利銜接。不過需要把握好度,避免走入兩個極端:一是過度學習,提前讓孩子學習太多小學階段的知識;二是認為孩子什么都不該學,否則會“毒害”了自己的孩子。其實,家長的關注點不要放在是否應該學的問題上,而是應該放在何時學、怎么學等更為關鍵的問題上。幼兒階段的孩子,應多以游戲互動的方式,通過玩來掌握應學到的知識,比如認字、數(shù)數(shù)等,而不應該讓孩子機械地、被動地學習。其實,幼兒階段孩子能力的培養(yǎng)比知識的學習更重要,幼小銜接中,家長千萬別錯了方向。
家長應該在三面多下功夫
作為家長,應該怎么做才能幫助孩子盡快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孫麗君認為,家長和學校應多花時間培養(yǎng)孩子自我服務、遵守規(guī)則、自我獨立、承擔責任等多方面的意識。家長應該在理順育兒理念、踏好準備節(jié)奏、關注重點指向三方面多下功夫。
在理順育兒理念方面,家長應該從片面追求學業(yè)分數(shù)向關注全面成長轉變,從心理、精神、習慣等方面加大引導的力度,從情感、態(tài)度、人生等方面加強指導的強度。同時以“你長大了,真了不起,馬上就要成為一名小學生了。”“這所學校多美麗,多干凈呀!這里的老師可有學問啦,在這里讀書,你也會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樣變得更加聰明、能干。”等激勵性的話語激發(fā)對小學的向往。
在踏好準備節(jié)奏方面,首先要培養(yǎng)孩子慢慢地學會自理生活、學習和勞動等最基本的能力,建議家長們謹記孩子能做和應該做的事情,應讓孩子自己去做。家長要幫助他們在實際行動中克服困難,而不要代替他們克服困難;
其次指導孩子學習有規(guī)律地生活,逐步幫助孩子確立時間觀念、安排孩子相對穩(wěn)定的作息時間、作息有序與靈活調整相結合;最后要培養(yǎng)幼兒的學習能力。最基本的學習能力就是聽、說、讀、寫、計算、思考等學習課業(yè)的能力,以及記憶力、注意力、語文理解能力、數(shù)學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組織能力等。同時訓練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在家長應關注的重點指向方面,家長需要關注的不僅是孩子面臨上學的“初期”,而且要關注孩子成長過程的“全期”,不僅要關注孩子的“學業(yè)”,而且要關注孩子的“習慣”。在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關注孩子的情緒微瀾等方面多下功夫。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