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2014-12-17 14:00:00
大魚大肉,是孩子們的最愛
“這份是針對全園兩百多個孩子為期一年的調查,雖然時長和范圍有所局限,但是里面反映出來的問題卻很有典型性和普遍性。”該園園長李曉萍說。
這份調查將日常餐桌上的食材約80種分為主食、零食、飲料、水果四類。根據(jù)孩子對各類食物的喜惡狀況,按照喜歡吃、不喜歡吃、不喜歡但在要求下能吃一些將食物分為三類。烹制方式與口感上又分為紅燒、清蒸、燒烤、油炸、湯羹類、甜品、酸辣、清淡八類。
從這些數(shù)據(jù)中可以明顯看到,魚、蝦、蟹、肉等高脂肪、高蛋白食品,孩子的喜歡度都高于七成,在家庭餐桌上也仍然是大頭。
而蔬菜中白木耳、黑木耳、香菇等富含氨基酸、礦物質的菌類食物則普遍不受孩子青睞,其中白木耳的喜愛度只有14%。此外大蒜、洋蔥、蒿菜、萵苣等有特殊香氣的蔬菜,更是被大多數(shù)孩子排斥,其中蒿菜的喜歡度還不足12%。
而在烹飪的方式上,紅燒、油炸的方式可謂完勝,分別達到89.2%和68.9%。不僅如此,孩子還都偏愛吃零食、甜食、飲料等,其中奶茶的喜歡度高達82.2%,而碳酸飲料也居高不下約有65%,小糖果更是高達88.5%。此外,肯德基、熱狗等洋快餐也很受孩子的歡迎。
“通過這個調查,另一個問題也暴露出來。”李曉萍說,“孩子喜歡的食品似乎越來越朝精細化發(fā)展,牙齒咀嚼和鍛煉的次數(shù)變得越來越少。這個問題也不容忽視。”
幼兒園飲食倡導“紅綠燈原則”
李曉萍告訴記者,現(xiàn)在孩子們家庭條件普遍富裕,不少家長在飲食上有所誤區(qū),認為幼兒正是長身體的黃金期,大魚大肉有利于營養(yǎng)吸收,但事實上合理的膳食結構,是保證幼兒營養(yǎng)合理攝入的關鍵,對身體發(fā)育、智力發(fā)展才有積極的影響。
她還給記者出示了一份德國兒童飲食研究所長期研究調查報告,學齡前兒童的體格生長相對平穩(wěn),2歲—6歲的小兒每年體重增加2公斤,身高增加5—7厘米,但有的孩子因為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飲食很容易在這個年齡階段出現(xiàn)肥胖。也有的孩子由于疾病、挑食、偏食、多吃零食而出現(xiàn)生長緩慢、營養(yǎng)不良,輕度缺鐵性貧血在此年齡段也不少見,許多維生素和礦物質存在著亞臨床的缺乏。
“我們幼兒園也建立了一個‘紅綠燈原則’,即綠—黃—紅原則:土豆、蔬菜、粗糧面包等屬于綠組,應多吃;奶制品、肉類、果汁、白面包、西紅柿醬等屬于黃組(此組食品不宜過多);水果冰淇淋、著色香腸、炸烤雞和花生屬于紅組,被要求盡量少吃。”李曉萍說。
在家共同進餐不開小灶是良方
在調查反饋期間,也有不少家長反映,其實他們也都意識到在幼兒園孩子會給老師面子,即使不喜歡的在要求下還能多多少少吃上一點,但一回到家,就耍大牌,別說喜歡吃的要追著哄著吃,不喜歡的任憑你使出渾身解數(shù)也都一碰不碰。
“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共同進餐、不開小灶。”李曉萍給記者講述了他們與家長分享的一段育兒經。在家時家長盡量與孩子共同進餐,了解孩子喜歡吃什么,不喜歡吃什么,飲食結構上有什么偏差,才能對癥下藥。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只對魚肉等感興趣,不喜歡吃諸如蔬菜、粗糧等食物,那就要在每日菜譜上做些調整,適當減少魚肉的數(shù)量,豐富蔬菜的品種。更為重要的是,如果菜譜調整初期,孩子出現(xiàn)不肯吃飯等現(xiàn)象,則不能開小灶來滿足孩子,也不能在下頓之前提供其他食物作為點心。此外,有機會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些菜品也是不錯的方法,因為孩子對自己親手參與制作的食物更有熱情。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