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都市報 2014-05-22 09:20:19
最近正值“幼升小”,北京市昌平區(qū)一些非本地戶籍的家長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沒法在北京上學了,因為他們不符合昌平4月30日下發(fā)的《昌平區(qū)非京籍“五證”審核標準》,非本地戶籍常住人口子女入學的門檻明顯在提高。不僅昌平如此,東城、豐臺等區(qū)也是如此,要求孩子父母的居住與工作都在本區(qū)。
相對寬松的上海,近幾年也在收緊政策。2014年,來滬人員隨遷子女需在本市接受義務教育的,還只需要提供父母一方滿2年及以上的《臨時居住證》和有效的在街鎮(zhèn)社區(qū)事務受理中心辦理的靈活就業(yè)登記證明。到2015年,《臨時居住證》要求持滿3年,就業(yè)證明要滿2年。2016年,除《臨時居住證》滿3年外,就業(yè)證明也需要滿3年。
所謂五證是指適齡兒童父母就業(yè)證明、居住證明等,京滬廣深等特大城市均有相應要求,但內容有一定區(qū)別。這些要求中有一些相當過分,如深圳市的“五證”中要求適齡兒童有計劃生育證明,而計劃生育從來就不應該是限制子女入學的前置條件。除此以外,要求在本市就業(yè)、繳納社保還不算太離譜,畢竟要享受本市的福利,就要承擔一些義務,大家都能理解。
但政策分解到區(qū)縣、鄉(xiāng)鎮(zhèn)一級,就變得離譜了。比如要求在本區(qū)(甚至本鎮(zhèn))就業(yè)的,北京通州,基本是一個“睡城”,居住在這里的人,工作往往在北京市區(qū)。而深圳要求有住所證明,往往演變成擁有房產(chǎn)或者額外繳納針對房租的稅收。北京亦莊更要求學生家長必須在學校片區(qū)工作3年以上。
這些離譜的措施大大提高了適齡兒童的入學門檻,對在京漂泊的外地人,尤其是那些在昌平、通州居住而在西城、朝陽上班的人來說,他們要么放棄目前的體面工作,要么讓自己的孩子離開父母回老家上學。更大的挑戰(zhàn)在于,他們必須在一兩個月內做出決定。
為什么會這樣?這些城市聲稱教育資源緊張。因為隨著城市常住人口的擴張,教育資源卻沒有相應增加配置,大城市的小學都是人滿為患。同時,也因為京滬等地正在提高低端外地勞動力留下來的成本,北京昌平、上海青浦宣稱他們正在降低非戶籍常住人口的比重,不讓他們的子女上學顯然是一條不錯的路子。
但教育資源真的緊張嗎?以上海為例,普通小學的在校學生數(shù)高峰是1993年的116.7萬人,這時的學生基本上都是上海戶籍人口的子女。此后逐年下滑到2007年的低點53.33萬人,下降超過50%。按照1993年的小學學生容量,非戶籍人口子女的義務教育根本不成問題。
從2007年開始,上海普通小學的在校學生數(shù)開始反彈,逐年上升到2012年76.04萬人,仍僅為高峰時的65%,多出來的20多萬,基本上是非本地戶籍常住人口的子女。到現(xiàn)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在校學生中45%是非本地戶籍人口。相反如果不是非本地戶籍人口填補了這一空缺,上海的教師很多要失業(yè)。
那非本地戶籍常住人口到底有沒有資格在本地接受義務教育?拋開義務教育是法定權利、教育公平等無須多辯的道理,單論非本地戶籍人口對城市做的貢獻,城市也應該接納外地人的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我的同事傅蔚岡與吳華麗所做的一項研究顯示,2012年在上海繳納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的人數(shù)共計926.93萬,其中至少有400萬屬于非本地戶籍人口。即使按照最低繳費標準計算,非本地戶籍人口在當年繳納的統(tǒng)籌部分養(yǎng)老保險也超過270億元。
而同年上海市政府為非本地戶籍子女所支出的教育成本才不到112億元,僅為270億元的四成,這還不算養(yǎng)老金的個人部分實際上也貢獻給了上海(上海養(yǎng)老個人賬戶空賬運行),稅收、城市的基礎勞動力供給、消費潛力、房價支撐等都離不開非本地戶籍人口。
北京、上海在征繳社保的時候,從來都不手軟。2013年,北京社保收入同比增長近20%,而北京市企業(yè)退休金達3050元每月,位居全國前列。上海在2011年強制非本地戶籍人口繳納社保以后,社保收支扭虧為盈,這全是非本地戶籍人口的繳費增長所致。然而,北京上海通過非本地戶籍人口解決了養(yǎng)老危機,卻看不到他們在義務教育方面的需求,再三設置門檻,唯恐多讓一個孩子讀書。占盡好處,卻不想付出一點回報,這種政策抑制了絕大多數(shù)非本地戶籍人口的繳費熱情,他們總是會與用人單位合謀不繳或者少繳社保。
對北京上海來說,要激發(fā)這種熱情,允許在職職工用社保換教育,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思路。具體操作時,只需要勞動力提供一年的社保記錄,就允許其子女入學,因為其子女要就讀小學、初中,家長必然也會在本地工作,這意味著這個城市至少可以獲得非本地戶籍人口繳納的6-9年的社保。
兒童與年輕人才是一個城市最大的財富,城市培養(yǎng)下一代無疑也是為未來的城市發(fā)展提供人才。香港“優(yōu)秀人才入境計劃”的加分項中,子女多要比無子女更有優(yōu)勢,有2名18歲以下的子女要比只有1名的多出5分。京滬廣深要成為國際性大都市,還要多向香港學習。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