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1-03-17 11:09:50
其實,改編歌曲在生活中是個十分普遍的現象,特別是中小學生,對于改編特別是惡搞歌曲樂此不彼。一項調查中,76.67%的網友表示,曾經聽過或者唱過這些惡搞兒歌,但近半數網友對兒童唱惡搞兒歌持明確反對態(tài)度。
“在我心中,你是一根大蔥,捏吧捏吧搓吧搓吧扔進茅坑……”原本一首首經典的歌曲,到了小學生嘴里卻成了挖苦損人、宣泄情緒的惡搞兒歌。面對孩子們的惡搞,家長憂心忡忡,專家建議,對付惡搞兒歌時家長們應該和孩子斗智斗勇,而不能蠻橫鎮(zhèn)壓。
小學生中流行惡搞兒歌
“小螺號,嘀嘀嘀吹,海鷗聽了展翅飛……”這幾天,李女士聽到兒子嘴里哼哼的從那些情呀愛呀變成了經典的《小螺號》時,心里十分欣慰,可幾天過后她卻越聽越不對勁,“小螺號,瞎××吹,海鷗聽了瞎××飛……”聽清兒子嘴里的歌詞后,李女士勃然大怒。
面對李女士的批評,兒子爭辯說他們上課、搞活動時唱的都是原版歌曲,但私底下哼唱的都是這種改編版,有時候,一首歌曲經過不同的創(chuàng)新甚至能改成多個版本。盡管在李女士苦口婆心勸說下兒子保證不再惡搞,但沒過幾天,她就發(fā)現兒子哼唱的還是改編以后的版本。
叛逆、模仿為惡搞根源
對于小學生惡搞兒歌現象,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是孩子們的一種叛逆表現和對外界事物的盲目跟風模仿。
對于叛逆心理,人們往往只會想到中學生,很難把它和小學生聯系起來,而事實是,隨著社會發(fā)展的加速,社會競爭的加劇,社會壓力會通過各種途徑傳遞給小學生,如果父母再用不當的教養(yǎng)方式如過分控制、忽視等對待孩子的話,就會很容易導致小學生的叛逆心理,而惡搞兒歌只是叛逆心理的表現之一。
同時,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面對社會上的種種惡搞現象,他們便心生向往、躍躍欲試。然而,就如同小學生模仿大人的吸煙行為一樣,他們的惡搞行為只是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并沒有惡意,更不是他們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F在,兒童成長缺乏一方凈土。由于社會對兒童成長環(huán)境的關注不夠,導致各種少兒不宜的娛樂內容鋪天蓋地、無處不在,生活在其中的兒童,因為缺乏鑒別力,難免會來者不拒,拿來就用。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