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報 2010-11-08 11:38:57
一個意蘊深遠、音韻優(yōu)美的名字,常常讓人過目不忘。如今的父母在給孩子起名時都有哪些講究?在起名方面,心理和語言學家們有哪些建議呢?
為起名費盡心思
查字典、翻唐詩、看周易、上網(wǎng)發(fā)帖、詢問親友集思廣益……為寶寶起名總是讓每個父母絞盡腦汁。記者采訪了幾位父母,看看他們是怎么為孩子起名字的。
1.傳統(tǒng)理論型
柯穎媽:我家寶寶的奶奶說寶寶是在10月出生,五行缺木,所以一定要取個帶“木”的名字。而女兒出生后,奶奶根據(jù)時辰一算,光有木字還不夠,在筆畫數(shù)上也要有限定。所以之前想好的都全部作廢,只好重頭再來。
“穎”字是因為我和她爸爸覺得挺好聽的,就要了這個字,先定了個穎字。由于中間那個字,限定了筆畫數(shù),所以那個“柯”字是沒辦法才取的。
2.注重實意型
浩冉媽:寶寶的名字中有一個“浩”字,是因為他爸爸認為這個字比較大氣,適合男子漢。原來我們想給冉冉起單名——陳浩,但是這個名字太普通,太多的重名了。后來我翻開字典,突然看到“冉”字,覺得這個字很好,我們希望冉冉幼兒時期就像初升的太陽一樣紅紅火火,成年時事業(yè)能像中午的艷陽一樣蒸蒸日上,即使到了老年也能像夕陽一樣平和、無憂無慮。所以,我們就再加了一個“冉”字。
3.家族排輩型
祥廣媽:因為我們家的家教比較嚴,家里都是長輩做主,所以我家寶寶的名字是爺爺起的。在寶寶沒出生前,我跟寶寶的爸爸也想了幾個名字,但是寶寶出生后,看到爺爺那開心的樣子,我們就不好意思把他長輩的特權給剝奪了。所以我們就請爺爺給起名,他根據(jù)輩分起的這個名字。“廣”是按輩分排的,排到寶寶這一輩是最后一個字為“廣”。
有些人給寶寶取名時,要拿去給別人測,我還是比較不相信這些的。孩子的性格應該跟胎教與家庭氛圍有關,怎么可能跟名字有關呢?
4.綜合考慮型
玥曈媽:我家寶寶這個名字是找人算過的,中間的字要9畫,最后一個字要16畫,都是算好了才起的。名字的影響都是潛在的,說不清楚,但是全面考慮準沒錯,周易說不定也有一定道理呢?
起這個“玥”字是有原因的。我姓王,小名星星,爸爸名字中帶了一個“宇”字,于是就給女兒用“玥”,這樣一家三口都掛在天上啦。
取“曈”這個字,是孩子爸爸抱著詩集天天翻,好不容易才找到的。讀到王安石的《元日》,孩子爸爸問我:“哎,這個曈字是16畫的嗎?”我一數(shù),正好16畫,于是就要了。但是因為很少人認得日字旁的“曈”,我也是在給我女取這個名字的時候才認得這個字,所以經常要向人家強調:“是日字旁的,不是目字旁的。”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