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11-11 20:43:50
小小班幼兒不會分享,不會合作,很正常。但是,教師在觀察小小班活動中,發(fā)現幼兒無法合作或分享時,還應以游戲的口吻參與解決、引導,同時可以輔以轉移幼兒注意力、冷處理的教育方式等。
自由活動時,老師請每個小朋友都去教師的活動區(qū)中找一樣玩具,和小玩具們進行“親密接觸”,小朋友都異常興奮。在益智區(qū)有兩個小朋友都選擇了“愛跳舞的娃娃”。于是,他們兩個便爭搶了起來。在觀察后,我決定以“娃娃”的身份介入他們的爭執(zhí),“喲,我疼,我疼死了!你們搶來搶去,把我給搶傷了。”他倆聽后,一下字安靜下來。隨后,我告訴他們,好朋友應該怎么玩。
分析及反思:
小小班幼兒爭執(zhí)玩具的現象是很常見的。由于年齡的關系,他們很難做到不去侵犯他人的活動。尤其看到表面上相同的事物,他們會更有興趣去爭奪。從內心的角度來講,總覺得別人的東西比自己要好。這主要是因為小小班的幼兒缺乏分享合作意識和行為。對小小班幼兒來講,經常會出現強烈的獨占欲傾向,不會與同伴相處,處處總以自我為中心。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曾指出:我們無法將“忍耐”的美德教給三歲的幼兒,但是靠幼兒本身在現實環(huán)境中體會卻是可能的。因此在下階段,我們應組織形式多樣、豐富生動的平行性活動,培養(yǎng)幼兒合作、分享等良好行為品質形成。
我們應在各個活動區(qū)域中,盡可能提供多些平行類的材料,減少幼兒爭執(zhí)玩具的現象,教幼兒學會協商,引導幼兒去與他人合作。實踐表明:我們只有通過適當的方法引導幼兒,在主觀上讓幼兒產生分享的內在動機與愿望,使幼兒的分享行為更加穩(wěn)定、自覺。小小班幼兒不會分享,不會合作,很正常。但是,教師在觀察小小班活動中,發(fā)現幼兒無法合作或分享時,還應以游戲的口吻參與解決、引導,同時可以輔以轉移幼兒注意力、冷處理的教育方式等。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