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11-10 10:21:48
導讀:幼兒教育是人類生命教育的搖籃,就像四季之春,是一個播種的季節(jié),正如洛克所說“一丁點人力就可以使它的方向發(fā)生根本的改變”,是民族性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
生活在現代中的人們無時無刻不在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在我們一天24小時的生活中,當我們看雜志的時候,我們看電視的時候,我們洗頭發(fā)的時候,我們所用的東西已經慢慢接近西方。在100年前,梁啟超那個時代,中國的知識分子還在談論所謂的西學東漸。在當時中國人的生活里頭,西方對我們的影響還是剛剛碰到表面。到了100年后的今天,它已經變成了我們的一個生活狀態(tài)。它已經從大門、從窗子、從門縫里頭、從地下水道全面地進入。已經從純粹的思想與抽象的理論層次,深入滲透到生活里頭——我們吃的、用的,我們呼吸的,我們耳朵聽到的,我們眼睛看到的——深入滲透到我們的最具體的生活內容之中了,這就是我們的生活狀況。而我們有沒有注意到,在我們接觸西方的物品的時候,其實那里頭的內容就代表著它那個文化,以及想要輸出來的文化的價值。在大人們忙著過情人節(jié)而忘記中國的七夕節(jié)時,在孩子們在過生日吵著要去麥當勞時,在大人小孩忙著過圣誕節(jié)而漸漸漠視春節(jié)時,我們的民族文化觀念在漸漸地消失,在不斷席卷而來的全球化浪潮一次次沖刷下,我們腳下的民族文化根基在被不斷地掏空。全球化的浪潮是勢不可擋的,大家都沉醉在文化多元化的熙熙攘攘里,那么讓我們仔細去看看那個我們24小時里頭的全球化滲透的程度,其實99.9%是西方的影響,是西化。所以對我們東方人而言,其實全球化跟西化之間有相當高程度的等號可以劃在那兒。然后再細看西化的內容,其中又有非常高的比例是美化,是美國來的東西。全球化的內涵似乎可以說被美化的那個過程,美國化。它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它同時也是精神層面的,它不只是技術的,它更是文化的內容與文化的價值觀。好像從來還沒有過一個機會使這個民族整個安靜下來,很深刻地去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人們在不斷地盲目地照單全收,在狂熱的外來文化崇拜下,滋生了對本民族文化的漠視,甚至瞧不起本民族文化。在這種民族文化備受冷落的時代,我們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呢?作為人類生命教育搖籃的幼兒教育應是怎樣的呢?
烏申斯基在《論公共教育的民族性》中寫到:教育可以始終憑借的、人所共有的先天趨向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所講的民族性。而憑借著民族性,教育總能在人的真實而又強烈的感情中找到答案并獲得促進力量;這種力量的作用,比僅僅由于智慧而獲得的信念或者由于對懲罰的恐懼而形成的習慣,都要強烈得多。如果教育不想成為無能為力的,那么它就應當是具有民族性的。民族性仍然是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民族生活的唯一源泉。由于歷史具有了民族觀念的特性,因而在這種特性中,民族也就成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個性。每一個民族都注定了要在歷史上起到自己特殊的作用,而如果它忘記了自己應起的作用,而被其他民族同化,失去了自己的特點,那么它就應該退出舞臺:它已經再也不需要了。歷史是不容重復的。一個沒有民族性的民族,就等于一個沒有靈魂的肉體,它只能屈從于衰敗的規(guī)律,只能在另一些保存著自己的獨特性的肉體之中消亡。被稱為教育文化大師的斯普郎格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格的陶冶,教育的任務就是傳遞文化,體驗文化價值,并培養(yǎng)能創(chuàng)造文化價值的人格。與斯普郎格同期的另一位文化教育學家李特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意識和價值觀,引導學生認識本民族特性的本質,精神力量的構成以及固定的文化形式。李特的“文化課程”理論,將社會、經濟、歷史、文學等因素綜合起來,形成一種全新的人文精神的文化課程,張揚一種新的精神教養(yǎng)觀: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和民族意識,以真正的文化價值引導和激發(fā)學生的精神力量,使教育成為真正的“靈魂塑造”。南京師范大學學前課程專家虞永平教授認為人類必須從自己的深厚的文化積淀中挑選出最優(yōu)秀的部分,同時也是與個體早期接受能力相一致的部分構成一個“文本”(在不同的群體、民族中,甚至在不同的成人和兒童中具有可理喻性的一套開放的文化體系),這便是我們的課程。如果這些需要塑造的個體是幼兒,那相應的課程便是幼兒園課程。從文化的角度上審視幼兒園課程,那么它應該是最優(yōu)秀的人類文化,體現的是人類或者是特定群體的文化積累,而不只是個人即刻的首遇的經驗,它應該是適應幼兒的。
1926年,陶行知先生在《創(chuàng)設鄉(xiāng)村幼稚園宣言書》里就稱當時的幼稚園得了“外國病”:“試一參觀今日所謂之幼稚園,耳目所接,那樣不是外國貨?他們彈的是外國鋼琴,唱的是外國歌,講的是外國故事,玩的是外國玩具,甚至于吃的是外國點心。中國的幼稚園幾乎成了外國貨的販賣場,先生做了外國貨的販子,可憐的兒童居然做了外國貨的主顧。”那么在全球化鋪天蓋地、席卷而來的今天,幼兒園課程又是怎樣的呢?在我調研的幼兒園中,英語開課率100%,更不可思議的是有的幼兒園的英語教學占到了50%的比重,剩下的中文教學活動也是為英語教學做鋪墊,孩子用的圖書上畫的是西方兒童的形象,名字是西方兒童的名字,課程中沒有有關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春節(jié),連國慶節(jié)這樣的重大節(jié)日在孩子們的課程中也找不到,孩子們過的是萬圣節(jié)、感恩節(jié)、圣誕節(jié),教室里懸掛的是過萬圣節(jié)戴的可怕面具而不是我們引以自豪的京劇臉譜,教師和幼兒都有了很“洋氣”的英文名字,“行不改姓,坐不改名”的中國人多了一個名字,不僅局限于英語教學活動,而且滲透于孩子的一日生活之中,以至于中文名字被漸漸淡忘了。彼此稱謂“可愛”的英文名字,昔日幼兒園里“棒棒棒,你真棒!”的表揚語被“Good,good,verygood”所替代,家長、孩子以在這樣的幼兒園就學而引以為榮……如果說這些都是特例的話,那么我們分析一下幼兒園的課程內容,有多少涉及到了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國戲曲、美術、歌謠、故事、游戲等等,幼兒園課程建設中我們是否充分開發(fā)了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資源?對于我們的幼兒園課程是否進行了民族文化關照?英國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名著《教育漫話》中這樣寫到:“我們幼小時所受的影響,哪怕極小極小,小到無法覺察出來,但對日后都有極大深遠的作用。這正如江河的源頭一樣,水性極柔,一丁點人力就可以使它的方向發(fā)生根本的改變,正由于從源頭上的一丁點引導,河流便有了不同的流向,最后流到十分遙遠的地方。我認為少兒們的精神正像河流的源頭一樣容易引導到東或者西。”面對“水性極柔”的孩子,面對吃著肯德基、麥當勞,喝著可口可樂,穿著米奇,看著《哈利·波特》的孩子,我們應該怎樣讓孩子們領略多元文化風情的同時,培養(yǎng)孩子們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作為文化形式的幼兒園課程,應該持有怎樣的課程價值觀呢?
全球化排山倒海而來,已經是一個不可擋的趨勢,我們必須有相當深思而且是戒備的態(tài)度去面對它。假如說在國際上已經有一些既有的軌道,找一個點跟它接軌,那個軌道接好了之后做了火車,火車里頭的內容不是把西方的內容放進去,而應該是我們自己的東西,我們自己文化的內涵,自己文化的深度,自己文化的思維與創(chuàng)作,承載著自己民族文化的火車才可能走向國際化。外國人之所以到南京來參觀中山陵、到北京參觀故宮、到西安參觀兵馬俑、到曲阜參觀孔府、孔廟、孔林,因為這里有我們民族的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到底能不能找得到鐵軌與鐵軌銜接的地方,也就是西方與東方,現代與傳統,舊的與新的,銜接的那個點。找到那個點之后,大概就可以在席卷而來的全球化的大浪里頭,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目前對于全球化似乎還是一種非常膚淺的了解,以至于一窩蜂地去擁抱,不但是擁抱西方的鐵軌,還擁抱它的火車,還擁抱它火車里頭的內容,還盲目到連自己火車里頭的內容也是換上別人的東西,然后把自己美好的東西扔掉,到最后結果就是自己的消亡。就像一朵花,沒有了自己文化的土壤,沒有了中國自己的、豐厚的、肥沃的土壤,我們怎能扎根、怎能安身立命?我們不能把別人的牌位請到自己家里來,我們應該以全新的眼光來審視我們的民族文化,對自己民族文化要有尊重和敬畏之心,要有民族文化信心,我們要看到傳統文化的美好,把我們的民族文化信心尋找回來。我們的幼兒園課程建設注重班本、園本,園本課程可以說是幼兒園課程的理想狀態(tài),這個園本課程應該是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的。在蘇州的幼兒園里我看到了“蘇式糖果制作坊”、在濰坊的幼兒園里我看到了“風箏制作室”、在南京的幼兒園里我看到了“小小戲迷”的主題活動……所有這些,都因為關照了民族文化而成為幼兒園課程的亮點。就拿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國戲曲來說吧,它是一種綜合的藝術,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它的臉譜、服裝、道具、唱念做打以及優(yōu)秀的戲曲故事和戲曲藝術家的感人故事如梅蘭芳留須罷戲抗日、常香玉捐獻飛機抗美援朝等等無不可以作為幼兒園課程的資源。根據幼兒的特點,選取幼兒聽得明白、看得懂,適合幼兒的淺俗易懂的戲曲,讓幼兒感受中國戲曲的魅力,感受中國民族文化的魅力,培養(yǎng)幼兒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幼兒園課程的開發(fā)與建設應該多多關照優(yōu)秀的、適合幼兒的民族文化,多多吸納富有地域色彩和民間特色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
幼兒教育是人類生命教育的搖籃,就像四季之春,是一個播種的季節(jié),正如洛克所說“一丁點人力就可以使它的方向發(fā)生根本的改變”,是民族性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1929年8月29日,教育部頒布《私立學校規(guī)程》規(guī)定:禁止外國人不得在中國境內設立教育中國兒童之小學(幼稚園),不得以宗教科目為必修課,及在課內做宗教宣傳。說明政府認識到了基礎教育階段是培養(yǎng)國家公民塑造國民性的重要階段,認識到外國教會在中國進行文化侵略的真正企圖。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教育目的的載體,我們的幼兒園課程應該怎樣做到吸納多元文化的同時進行民族文化關照呢?虞永平教授在其著作《學前課程價值論》中,從哲學價值論、課程論、心理學、教育哲學、教育史等學科出發(fā),全面探討了學前課程價值的形成、賦予、實現及評價,也許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家長能從他的精辟分析中反思一下,我們躁動不安的心是否應該沉靜下來?靜心思考,我們的土壤在哪里?我們的花朵是否應該在自己的土壤里開放?在接受文化全球化的同時,是否我們應該以全新的眼光審視傳統文化?是否我們應該守住我們的靈魂?是否我們應該開拓中華民族賴以安心立命的地方?
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陶金玲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