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09-11-10 09:57:11
寶寶7——12個月
關鍵詞:變臉游戲
6個月以上的嬰兒已經具有大小知覺,可以開始區(qū)分東西的大小,能夠把一件小的東西放在大的里面;初步具有深度知覺,知道“怕摔”;9個月的寶寶己經有了“客體永久性”的概念,玩具丟了知道回頭去找。
玩變臉
通過讓寶寶看不同的臉譜,讓寶寶學習用眼睛凝視,以培養(yǎng)寶寶對圖像的記憶能力和分辨能力等。
方法是:打印或繪制15厘米x20厘米黑白圖片十余張,分別做成各式各樣的臉譜,其中有媽媽的臉,爸爸的臉,還可以是一些豎條紋、斜條紋、同心圓、棋盤等。在寶寶醒時,把媽媽的相片掛在墻上,讓寶寶觀看,當寶寶的視線移開時,再換其他臉譜,直至寶寶眼睛感到疲勞為止。頻繁地變臉,一定會使嬰兒感到非常有趣新鮮。
認識左右的雙手律動
媽媽一面唱兒歌,一面分別舉起寶寶的左右手。歌詞是:“我的右手舉高高,我的左手碰天空,左手、右手,拍拍,右手、左手,好兄弟!”孩子可以通過雙手的擺動來鍛煉靈活度,另一方面也進行左右方位的認知。
寶寶1——2歲
關鍵詞:各就各位法
1~2歲的孩子能夠熟練地爬,開始蹣跚學步,而且樂此不疲,對周圍的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父母可以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的爬和學走的環(huán)境,多多鼓勵孩子爬和走,在寶寶摸索著爬和走的過程中,他對空間的意識將更加明確。此時的寶寶已經有了初步的方位感。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寶寶能夠根據(jù)成人的指令,如“在陽臺上”、“在床底下”、“在衣柜里面”等,迅速地找到相應地點的東西,因此正是用各就各位法提升寶寶的空間秩序感的好時機。
讓玩具回家
如果媽媽把寶寶的用品和玩具總是放在固定的地方,寶寶就建立了物品與空間之間的定位關系,他就用各就各位的方法建立空間秩序感。所以,媽咪要把寶寶的物品歸置有序,如果哪天發(fā)現(xiàn)物品不在原處,就與寶寶一起找,“讓迷路的玩具回家”。
指出插圖的主要內容
看圖畫書時,要寶寶說出書中的插圖都畫了些什么,指出的東西越多越好。也可以要寶寶說說相似的兩幅畫上有什么東西畫得不一樣,以此來培養(yǎng)寶寶的日常觀察能力。
寶寶2——3歲
關鍵詞:動手游戲
2~3歲的孩子,空間智能的發(fā)展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即理解空間和表述空間。家長可以讓孩子畫畫,通過畫畫可幫助孩子建立大小、形狀的概念;也可以讓孩子搭積木、捏橡皮泥等,可促進孩子形成對前后、上下、遠近等有關空間智能的概念;父母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指點孩子,比如“這兩棵樹哪棵高哪棵矮”、“你喜歡走在媽媽的左邊還是右邊”等等。大小、高矮、上下、前后、左右、里外都是基本的空間方位概念。一般情況下,寶寶先掌握大小、高矮、上下概念,過了3歲再掌握前后、左右、里外概念。
用親子身體運動培養(yǎng)寶寶的空間概念
空間概念概念很抽象,硬性灌輸給孩子,孩子掌握起來會有困難,媽媽可引導寶寶通過親身運動來感受。比如高矮概念,除了引導寶寶觀察比較靜態(tài)的高樹與矮樹之外,還可以玩一些動態(tài)的身體游戲,如媽咪帶著寶寶一起蹲下去說“變矮了”,站起來說“變高了”,來幫助寶寶認識高矮概念。
玩躲貓貓鍛煉寶寶的客體永久性
客體永久性是寶寶空間智能發(fā)育的重要方面,指寶寶能夠認識到客觀事物是不依賴自己的感知而獨立存在的實體,與寶寶經常玩藏貓貓的游戲,可以使他的客體永久性得到反復鍛煉。
隨意涂鴉
在家中固定擺放一些紙、色筆,供寶寶隨意涂鴉時使用。寶寶涂鴉時并沒有特定目的或是主題,有時只是色塊的表現(xiàn)。可以鍛煉寶寶對線條、色彩、形狀的把握,是提升空間智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填色
要求寶寶畫畫時將顏色填滿,或許寶寶在填色時會用跟線條不同的顏色來填充,這正是想象力的發(fā)揮,也是探索環(huán)境的開始,媽媽千萬不要要求寶寶畫出跟真實物品一模一樣的顏色。有些填色的童書也可以買來讓寶寶填色。
按主題找物品
每天選定一種主題,要求寶寶找出符合的物品。例如:在客廳里面帶有紅顏色的東西有哪些,在房間里面有哪些東西是可以戴在頭上的……這樣可以培養(yǎng)寶寶的日常觀察能力。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