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11-04 21:09:59
教師對幼兒的干涉過多、限制過嚴,則可能使幼兒形成畏縮、膽怯、過分依賴的不良的人格特征。所以,請小心呵護“幼兒的自主主動的行為”吧,盡管有時這種行為來得并不是“時候”。
實錄:
上午計算活動課上,小朋友們正在練習著看三幅圖編應用題。第一個三幅圖是“大樹上原來有三只小鳥,后來又飛來了兩只,樹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鳥?”大家先自己編,再個別小朋友編,然后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整的編出了應用題。第二個三幅圖是小松鼠,我同樣讓小朋友自己先試編一下。我聽著小朋友們的編題情況,作著個別輔導。接著,我讓小朋友們個別發(fā)言,把自己編的應用題講給大家聽。小惠大膽的講著自己編的題:“草地上原來有四只小松鼠,后來又跑來了一只小松鼠,草地上一共……”小惠的話還沒有講完,小昭已經在插嘴了“不對,不對,應該是飛來了一只小松鼠。”其他小朋友一聽,都和小昭爭論起來了。“松鼠不是小鳥怎么會飛呢?”、“松鼠應該是跳過來的”、“松鼠是會跑的,是跑過來一只小松鼠”……“會飛的!我知道松鼠是會飛的!”小昭胸有成竹的堅持著自己的觀點。孩子們的注意力大多被吸引到小昭的話題上去了,不再管邊應用題的事兒。我觀察到孩子們的反應后,索性順著孩子們的話題走,接著他們的爭論說:“好吧,讓小昭說說松鼠是怎么飛的。”小昭自信又得意的把從父親那里知道的“松鼠尾巴的功能”講給了大家聽。大家聽了以后,有的同意了“飛來一只小松鼠”的說法,有的仍堅持使用“跑”和“跳”。我就適時的進行了總結,同時把話題又調回到編應用題上來。
反思:
當幼兒在教師的預設活動中因為某些突發(fā)事件和其他原因發(fā)生“跑題”現象時,我們不要著急著把幼兒招回到原來的話題上來。如果新的教育機會很有價值,那么我們不妨就順著“所跑的題”走下去,反正預成活動的教育機會還會有,但是好的隨機的教育機會卻“失不再來”。如果你覺得孩子們轉移的新話題并沒有多大意義時,也請你注意不要使用教師的權威來強扭孩子,請巧妙些,別傷害孩子對“主動”的嘗試。
艾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理論告訴我們:3~6歲孩子的人格發(fā)展正處于“自主對羞怯疑慮”、“主動對內疚”的階段。在這個時期如果作為教育者、養(yǎng)護者的教師能夠正確的把握自己對幼兒的態(tài)度和行為,對幼兒到處自主或主動行為給予充分的支持鼓勵,其結果將會促使幼兒形成獨立、自尊、勇于探索、樂觀向上的人格特征;而如果
教師對幼兒的干涉過多、限制過嚴,則可能使幼兒形成畏縮、膽怯、過分依賴的不良的人格特征。所以,請小心呵護“幼兒的自主主動的行為”吧,盡管有時這種行為來得并不是“時候”。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