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11-04 20:42:11
在以后的活動中還應該把活動考慮的更全面,在延伸活動中讓幼兒制作一些玩具,對天平知識了解的更多。
——記一次科學活動
西園實驗幼兒園邢文燕
接住幼兒拋過來的球是意大利瑞吉歐一艾米利亞在《兒童的百種語言》的一名隱喻它生動地詮釋了師生交流的雙向互動。教師要接住幼兒拋出的球,就必須充分了解幼兒,深入領會《綱要》的精神,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讓幼兒在活動中大膽探索。
在活動區(qū)里,我用礦泉水瓶子制作了幾個簡易的天平,在進行活動區(qū)活動時,小朋友們都喜歡在那里擺弄它,喜歡把一些比較小的玩具放在里面有模有樣的稱一稱,他們只知道天平可以稱東西,其實怎么正確使用天平孩子們還不太明確,有時候還會有小朋友問我,“老師為什么天平老師往一邊歪呀?”是啊,為什么往一邊歪呢?為了讓幼兒能明白這一道理,能夠通過自己觀察來發(fā)現生活中的一些科學現象,學會思考,提高的動手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我?guī)Ш⒆觽冞M行了一些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學會觀察、學會探索、大膽操作,并自己找到了正確的答案。孩子們特別高興。
一天,我將幼兒帶到操場上練習走平衡木,由于已經是中班的孩子了,走平衡木相對他們來說,完全沒有難度,大家都能夠平平穩(wěn)穩(wěn)的走過去。于是我增加了一些小難度,要求大家能夠手提裝滿水的可樂瓶,并且能夠保持平衡地走過去。這個時候,大家都跑過去拿可樂瓶,有的孩子拿了一個,有的拿了兩個,我不加任何干涉,任由他們自己去進行。我認為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所發(fā)現的問題遠遠比老師預設的問題多,也正是孩子們最想知道、最想了解的問題。大家興趣正濃的時候,有小朋友跑來對我說:“老師,我提著一個瓶子走路,總是往一邊倒。”這個時候,我并沒有把答案立刻告訴他,而是將這個問題拋向了全班的小朋友,這樣幼兒往往更容易了解,直接告訴幼兒答案只會讓幼兒更快對這件事情失去興趣,結果都知道了,他們哪里還有興趣去理會探索的過程呢?“剛才有小朋友說,他提著一個瓶子走平衡木很容易往一邊倒,你們覺得呢?”有這種經驗的小朋友馬上都響應了起來,其他的小朋友也馬上提著一個瓶子試了起來。將問題拋向大家,讓大家自己探索來尋求答案,在每個幼兒分別嘗試了提一個瓶子和提兩個瓶子走平衡木后,我開始提問了:“你認為哪種方法走平衡木最平衡呢?”寧寧說:“我覺得提一個瓶子總是往一邊倒。”婭婭說:“提一個瓶子的時候,一邊重,所以總是往一邊倒。”婭婭很快就發(fā)現了問題的根本。但我仍然沒有急著總結,而是請的大家都提上一個瓶子走一走,感受一下,是否提一個瓶子時,往重的那邊倒。又問:“那提兩個瓶子走平衡木時,你有什么樣的感覺呢?”揚揚說:“我覺得兩個手都很重。”這個時候,我沒有肯定或否定他們的答案,而是讓幼兒在后面的活動中繼續(xù)去尋求答案。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