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10-28 23:14:48
更要記住,學前教育的失敗是教育者的失敗,而不是被教育者的失敗,不會賞識孩子的老師是不稱職的老師,對于孩子我們一定學會信任、學會尊重、學會理解、學會激勵、學會寬容、學會提醒。
一、案例描述
“哭泣”的畫紙
繪畫活動后,教師讓孩子們把自己的作品整齊的貼在“小小作品欄”內,孩子們正在作品欄內欣賞著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咦?怎么少了一幅作品,教師迅速掃視了一下教室,只見洋洋趴在桌子上拿紙折來折去,老師生氣的奪過洋洋手中作品揉皺后扔到了垃圾筐里,這時,只見洋洋滿臉淚水的對老師說:“老師,你從來不喜歡我的畫,貼上去你也不喜歡的”。
二、分析: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發(fā)展水平也存在個體差異,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首先應該承認孩子間的差異,引導他們自主發(fā)展,并做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每各孩子在原有水平上不斷提高。
三、反思
1、教師應尊重幼兒
教師應充分認識兒童是一個獨立的、完整的、成長著的,擁有極大發(fā)展?jié)撃艿闹黧w,當幼兒的言行不符合一定的規(guī)范要求時,如果教師總是以否定的態(tài)度對待幼兒,其結果只會加重幼兒的膽怯心理。“哭泣”的畫紙中,如果老師看到洋洋的表現(xiàn)是內疚,對孩子道歉,而后以欣賞的態(tài)度鼓勵洋洋把畫帖在墻上,或許能喚醒他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尊重幼兒,為幼兒提供溫馨、和諧的生活環(huán)境,是幼兒形成良好心理品質的必要條件,他能使幼兒樹立自信心、責任感、克服膽怯、自卑,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
2、不能搞“一刀切,一鍋煮”的教育措施
每個孩子的生長發(fā)育的狀況不盡相同,性格脾氣各有特點,因此,教師在工作中要考慮到個體差異,滿足孩子的特殊需要。在保教過程中,教師對不良行為要及時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引導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
作為教師,我們應從各個方面為孩子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和均等機會,孩子就如顆顆等待發(fā)芽的種子,而老師應如和煦的陽光、甘甜的春雨,去溫暖、滋潤每個孩子。更要記住,學前教育的失敗是教育者的失敗,而不是被教育者的失敗,不會賞識孩子的老師是不稱職的老師,對于孩子我們一定學會信任、學會尊重、學會理解、學會激勵、學會寬容、學會提醒。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