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 2009-10-10 08:56:09
粵菜:脆皮乳豬
廣東人是比較傳統(tǒng),每逢婚嫁祭祖或開張大吉,甚至于電影電視的開鏡儀式,無一不用到燒乳豬,所以廣東的燒乳豬就燒得特別好。
在婚禮上,頭盤一般都是一只燒得油亮亮似乎還在咧著嘴笑的乳豬,先整只端上來,大伙把它脆脆的皮吃了,服務員又端下去再斬成一小塊一小塊的上來,散席時把沒啃過的豬骨和乳豬頭帶回家去煲粥,那粥絕對正點。
老人家們說,挑選燒豬作為祭品,有著“紅皮赤壯”的寓意,本來是希望祖先保佑子孫們健健康康。如今祭祖的燒豬,已經(jīng)從以前的脆皮燒豬(光皮燒豬),改用成為港式做法的麻皮燒乳豬。
據(jù)史料所記,燒乳豬原來是北方菜,早在西周時代已列為“八珍”之一,稱為“炮豚”(即烤乳豬),南北朝時已在齊魯一帶盛行。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曾對燒乳豬的色、香、味至為夸贊:“色如琥珀,又類真金,入口則削狀若凌雪,含漿膏潤,特異凡常也。”據(jù)袁枚《隨園食單》記載,到了清代,燒乳豬已傳遍大江南北,燒烤之法各式各樣。近代在廣東,隨著燒烤工具、技術不斷改進。傳統(tǒng)的光皮“燒乳豬”,著重赤皮美觀,但缺乏酥化,香口但容易刺口;經(jīng)過香港廚師改良,在燒烤過程中,以麥芽糖起著焦化著色作用,白醋起著脆皮作用,再加入度數(shù)高的白酒起酥化的效果,于是皮酥起麻的“麻皮乳豬”成為廣東名菜,掃墓聚會在一起的親人又多了一種口福。
因為燒乳豬在這天擔負著祭祖和被享用的雙重任務,挑選時當然要格外留神。陶陶居酒家的吳經(jīng)理提醒我們要特別留意三個基本標準:一是最好挑選個頭在4-5斤的燒豬,祭祀時和分吃的時候,分量剛剛好;二是看燒豬的色澤是否均勻,皮色以棗紅色為佳,如果看到皮色偏黑的最不可。蝗褪且^察整只乳豬是否完整無缺,熟透的脆皮除了松化,還有一點保溫作用,麻皮完整才能讓乳豬皮持久酥化。一般人認為,乳豬的個頭不能太小,是礙于臉子問題,但行家說原來主要還是因為風味。據(jù)介紹說,1至2斤的豬還沒有成型,應該叫做“BB豬”,雖然皮薄、脂肪少,但卻不適合用于燒烤,難以燒出持久酥化的麻皮來。
“片皮乳豬”也是傳統(tǒng)粵菜的吃法,將燒乳豬的麻皮起肉切件,吃的時候配上蔥球、千層餅,蘸點咸中偏甜的乳豬醬或者砂糖來吃,風味尤勝單純的燒乳豬。為什么要這么吃?原來其中有一番講究,佐料都是各司其職的:蔥球清香,乳豬醬甜香,前者增加香氣,后者給味覺添香;粗砂糖微甜,粒子大正好增加片皮的脆度,吃起來保持脆卜卜的口感;千層餅有如女士常用的吸油紙,可減少肥膩感。
在廣州吃過最好最脆的燒乳豬是在“澳門街”,那是真正在炭火上燒的,卜卜脆的皮,味道適中入口而不膩的肉,五個人來一個例牌剛剛好,不膩之余還可以期待下次再吃過。
如果有機會去廣東廉江,那里的豬用的都是青年大豬,所以對火候要求更高,香味更深入,絕對是一種享受。
、胚x料:
選用皮薄、身軀豐滿的小豬,宰后符合衛(wèi)生標準,并沖洗干凈,使其不帶色、血、糞。
⑵配料:
1只5-6公斤重的乳豬,用香料粉7.5克、食鹽75克、白糖150克、干醬50克、芝麻醬25克、豆腐乳50克、蒜和料酒、麥芽糖溶液少許。
⑶晾皮:
將炒過的香料粉加入食鹽拌勻,涂于豬的胸腹腔內,腌10分鐘后,再于內腔中加入白糖、干醬、芝麻醬、豆腐乳、蒜、料酒等,用長鐵叉把豬從后腿穿至嘴角,再用70℃的熱水燙皮,澆上麥芽糖溶液,掛在通風處晾干表皮。
、葻荆
將鐵制的長方形烤爐內的炭燒紅,把腌好的豬用長鐵叉叉住,放在爐上燒烤。先烤豬的內胸腹部,約烤20分鐘后,再在腹腔安裝木條支撐,使豬坯成型,順次烤頭、尾、胸、腹部邊緣部分和豬皮。豬的全身特別是鬃頭和腰部,須進行針刺和掃油,使其迅速排出水分,保證全豬受熱均勻。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