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09-09-15 09:27:12
新學期,孩子開始了以學習為主的小學生活。在督促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家長往往采取千篇一律的說教、訓斥或者是命令的方式,常常會起到令孩子厭惡學習、懼怕學習的反作用。如果家長能夠了解孩子的想法,并將一些心理效應應用到教育的過程當中,很可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效應一:門檻效應
作用:給孩子制定切合實際的目標
心理學家費里德曼等人曾經(jīng)作過的一項研究證明,讓人們先接受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漸接受較大的要求,這就是“門檻效應”。這一效應啟示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應當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先給孩子制定一個較小的目標,然后再提出更大的要求。孩子實現(xiàn)了小目標,便會有動力和激情面對下一個目標,進而朝著家長預定的長遠目標邁進。
某位著名心理學家曾經(jīng)說過,人的積極性不僅僅來源于實現(xiàn)目標的價值,更取決于實現(xiàn)目標的概率。然而,在現(xiàn)實教育當中,一些家長總是覺得,在為孩子制定學習目標時,如果把目標設置得高一些,孩子暫時實現(xiàn)不了,也可以達到一個離目標不太遠的程度。有了這種心理,家長常常不切實際地把孩子的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定得過高。如果目標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圍,很可能會導致孩子不斷沖擊目標卻又不斷失敗的結果,這對孩子的自信心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專家支招]
1.目標要合理。
家長在給孩子制定目標時,應考慮到孩子的身體和心理承受能力,把目標制定在孩子能夠承受的范圍內,并留有一定的余地。如果孩子這次考試只考了40分,家長強求孩子下次考試能得到90分是不現(xiàn)實的。當然,家長也不應將孩子的目標設置過低,否則不能激發(fā)孩子的上進心。目標設置得越是詳細、具體,孩子在努力時候就越有方向。比如,家長讓孩子“趕快將數(shù)學課本上的練習題做完”的效果要比“你要好好學習”等效果有用得多。
2.目標要有參與性。
制定目標時,家長不僅要了解孩子,還要尊重孩子。為了提高孩子的積極性,家長可讓孩子一起參與制定目標,從而激發(fā)孩子的奮斗欲望,并發(fā)現(xiàn)自身的價值。如果實現(xiàn)了目標,孩子便會有自豪感;如果沒有達到目標,孩子則會自覺分析原因,想辦法補救。
效應二:羅森塔爾效應
作用:讓孩子對自己有期望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對某小學的孩子進行了一項“未來發(fā)展趨勢測驗”,并給該校老師提供了一份“具有優(yōu)異發(fā)展可能”的學生名單。半年后,他對參加測試的孩子進行復試,發(fā)現(xiàn)凡是上了名單的孩子,成績都有了明顯的進步,且自信心大大增強。事實上,那份名單只是隨意擬定的,但是名單卻左右了老師對孩子的評價,老師又將這一心理活動傳染給了孩子,使孩子感受到了來自老師的期望,從而使各方面得到了進步。
每一個孩子都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與才華,但孩子能不能將這些才華表現(xiàn)出來,就要取決于家長能不能像對待天才一樣愛他、期望他、教育他。也就是說,家長的期望并不一定會對孩子有多大的幫助,但家長要善于將自己的期望“轉嫁”給孩子,讓他們對自己擁有期望,進而為實現(xiàn)自己的期望而努力。
[專家支招]
1.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懷與賞識。
當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關愛時,就會萌發(fā)或增強好學的愿望、向上的志向、勤奮學習的動力。為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家長要多贊揚孩子,以使孩子對自己的前途更充滿希望。另外,家長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贊美。家長要時時把贊賞當成孩子生命中的一種需要,積極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及時對孩子進行贊賞。
2.善用表情、動作傳遞關愛。
有時候,肢體動作的暗示作用要強過語言表達。想要把教育意圖暗示給孩子,使孩子理解、領會,家長可以用眼神、表情、手勢、動作來表示自己對孩子某一做法的贊同或反對。比如以皺眉表示對孩子成績的不滿,以引起孩子警惕等,這比大喊大叫的效果往往更好。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