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8-24 21:25:19
導讀:師幼互動的過程既是教師職能發(fā)揮地過程,同時也是教師、幼兒共同成長的過程。因此,幼兒教育已從過去重視教師怎樣教發(fā)展為將著眼點轉向師幼關系、師幼互動層面上來。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是為所有幼兒的健康成長服務的,教師要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tài)度與幼兒交談,耐心傾聽、仔細理解幼兒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
師幼互動的過程既是教師職能發(fā)揮地過程,同時也是教師、幼兒共同成長的過程。因此,幼兒教育已從過去重視教師怎樣教發(fā)展為將著眼點轉向師幼關系、師幼互動層面上來。通過實踐,我們已經清醒地認識到任何先進地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育方案、教育計劃總要借助于教師與幼兒互動才能實現其價值,這種互動促使我的教育素質茁壯成長,讓我的師幼互動策略在一日活動中得以優(yōu)化。
一、明確角色定位,有效引導、發(fā)揮幼兒的主體作用
在過去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我們認為互動就是要解放孩子,讓他們動起來,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可是結果卻是幼兒象一盤散沙,變得自由散漫。如:組織孩子玩沙,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玩通常是現場混亂一片,管了這個吵架的,管不了那個搗亂的,如此一來,孩子如何發(fā)展呢?通過學習《綱要》我們認識到,教師不僅僅是教育者、管理者,更應該是幼兒發(fā)展的支持者、參與者與合作者。在師幼互動中,教師是良好師幼互動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者、積極互動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在教育過程中更多地關注幼兒地情感與需要,關注幼兒地實際情況,更好地去促進幼兒主體性的發(fā)展。因此在玩沙活動中我們應觀察大多數幼兒實際情況和他們的興趣指向,如果喜歡挖沙,我們就引導幼兒想象可以挖出什么來,大家共同商討、共同游戲,并給予相應的指導,使幼兒在師幼互動中真正的得到發(fā)展。
二、創(chuàng)造寬松、自由的互動氛圍促進幼兒發(fā)展
“師幼互動”應建立在輕松、自由的基礎上,教師和幼兒都保持愉快心情的情況下,在相互之間產生積極的互動。如果始終處于一種強迫、緊張的氣氛中,只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幼兒根本無法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幼兒連自己的基本想法都無法表達,那也就根本談不上所謂的互動。因此,要想進行積極的互動就要積極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愉快的氛圍。同時,教師作為孩子探索、學習的共同合作者,就應該懂得聆聽童聲,透視童真,學習與幼兒對話、合作、共同學習,并為幼兒提供各種不同學習的機會,讓幼兒自由地選擇合作伙伴和活動材料,讓幼兒去自由地表現與表達,去主動地建構知識和人格。如:活動《不一樣的表情》,活動前,教師請幼兒協(xié)助收集了許多材料,活動過程中充分尊重幼兒的意愿,讓幼兒大膽選擇材料,制作不一樣的表情的臉譜。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有的幼兒請教師欣賞自己做的可愛的娃娃臉譜,有的告訴教師自己的娃娃在玩游戲開心地笑了……整個活動氛圍輕松、活躍,幼兒通過自己在活動中的體驗向教師表達,教師則注重觀察幼兒與同伴間的互動,捕捉來自幼兒身上的最新信息,以及時調整活動方案,有針對性地指導。
三、因材施教,建立多元化的互動模式
在師幼互動中,教師應根據教育任務與內容的不同,根據不同幼兒的實際情況,采用多元化的互動方式。如:在語言活動“藍汽車”中,教師引導幼兒討論回答問題,由于孩子能力的差異,課堂時間的約束,和其他的一些無關刺激的干擾,往往真正能進行師生互動的次數,互動的人數都是不多的。提出的一個問題通常是一些能力強的幼兒回答了,而能力弱的幼兒確失去思考和解答的機會。而在分組教學中,人數少了,無關刺激相對減少,時間不變,自然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有了更多的機會,教師可以充分的關注到每一個孩子,并且可以有目的的進行交流、交往。而且在分組教學中,教師可以及時捕捉到第一組幼兒的情況并且調整教學方案對下一組幼兒進行教學,在反思和實踐中提高教育和教學的質量,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我們提倡互動最終的目的不
也是如此嗎。因此,教師與不同特點的幼兒進行交往與互動時,應采用不同的交往方式和指導策略,去滿足不同幼兒的發(fā)展。
可見,師幼互動是一個雙向建構的過程,不僅幼兒在其中得到積極的影響和發(fā)展,教師也同樣可以從師幼互動中汲取經驗和成長的養(yǎng)分,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達到自身主體的不斷發(fā)展和提高,從而實現師生雙方在師幼互動中主體的積極建構和發(fā)展。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