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28 15:25:12
導讀:每一個故事的背后都有想要傳遞的意念,透過“故事”搭起了人與知識之間的橋梁,而這一座故事的橋梁,讓學習變得有趣,也增加了學習的多樣性。
提到“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有所謂的童話故事、神話故事、民間故事、生活故事、歷史故事、科幻故事、寓言故事……等等,不管是哪一種故事類型,主要的目的都是希望引領著看故事的人,走進故事的知識世界。
每一個故事的背后都有想要傳遞的意念,透過“故事”搭起了人與知識之間的橋梁,而這一座故事的橋梁,讓學習變得有趣,也增加了學習的多樣性。因為故事可以用說的,可以用看的,可以用聽的,也可以用寫的,而且經由“聽、說、看、寫”的故事表現方式,不只是開展了知識的廣度,更在故事的潛移默化中增加了知識的深度。而且對孩子們來說,故事是有趣的、好玩的、沒有壓力的,借由“故事”的吸引力,可培養(yǎng)孩子們閱讀的好習慣。
既然從故事可以培養(yǎng)閱讀的好習慣,那要怎么做才能吸引孩子們走進故事的世界呢?當然第一步就是:說一個好聽的故事!
打開故事的魔法書──如何說一個好聽的故事
如何說一個故事給孩子聽,還不如說是“演”一個故事給孩子聽;蛟S很多的爸爸媽媽會問;“說故事不就是把故事念完嗎?怎么會是演故事?又不是在演戲!”其實,說故事本身就是演戲。因為從故事的開始到結束,故事情節(jié)的安排有所謂的高潮迭起,并不是平鋪直敘的。因此過程中的情緒表達可能有生氣憤怒、懸疑恐怖、快樂悲傷……等等,所以一個故事里面的情感因子不是只有一種。
如果我們在說故事的時候,永遠只有一種情感表達,甚至沒有情感,這樣的故事會好聽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當故事無法吸引孩子去聽,就無法透過“故事”引導孩子走進故事的知識世界,并進而喜歡書。但是爸爸媽媽究竟要如何為孩子說故事呢?基本上說故事的技巧有三大方向:
1.打開聲音說亮話
聲音一定要“讀”出來。“說故事”簡單來說:就是將故事中一個個的文字轉化為一句句的聲音符號。當我們?yōu)楹⒆诱f故事的時候,如果只是囫圇吞棗、含含糊糊的帶過,久而久之,話就會說不清楚。如果話說不清楚,孩子在懵懂聽覺的刺激之下,口語表達可能就會出現問題。所以爸爸媽媽在為孩子們說故事的時候,不要為了想要趕快把故事說完,就隨便的蒙混過去。相反地,為了我們的孩子,一定要注意咬字與發(fā)音,正確的讀出每一個字。
2.運用聲音多變化
一個故事的好聽與否,除了故事情節(jié)本身的鋪陳之外,說故事時的聲音抑揚頓挫也是很重要的。因為聲音是有表情的,也就是說,從聲音我們可以知道一個人的情緒或是環(huán)境給人的感覺,比方說:害怕、快樂、悲傷、驚訝、生氣……這些情緒,都能透過聲音的傳遞讓聽的人感受得到。
另外,從聲音也可以知道這個人物的特色或個性,比方說:“巫婆應該用什么樣的聲音?”大野狼呢?獅子呢?狐貍呢?如果聲音沒有變化,故事就沒有戲感,所以我們才會說:“說故事”還不如說是“演故事”。因此爸爸媽媽說故事時,如果可以讓孩子在聽故事的同時,也能夠一起走進故事所營造出來的時間與空間里,產生身歷其境的真實感受,這樣故事會變得更好聽,也更吸引孩子們喲!
3.手舞足蹈氣氛佳
如果聲音表情是“說”故事的調色盤,那肢體語言就是“說”故事的最佳輔助顏料。因為故事要說的好聽、有趣、吸引小朋友,聲音的變化是不可或缺的條件,而如何讓聲音有變化,當然除了經驗的累積之外,千萬不要忽略了嘴型與臉部表情的配合。
爸爸媽媽可以注意一下,當你們在敘述一件快樂的事情時,嘴角是上揚還是下垂的呢?臉部表情是放松還是緊繃的?如果悲傷難過時,嘴角和臉部表情又是如何的呢?仔細觀察,你們會發(fā)現聲音的變化和嘴型以及臉部表情是脫不了關系的。如果再搭配肢體動作的話,就可以讓聲音表情的變化,發(fā)揮得更淋漓盡致。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