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 2009-07-24 23:10:30
這兒還要重申一下的是,隨著兒童的發(fā)展,身體語言的表達不斷地擴大。不管兒童還只能是躺著的,還是能坐起來、爬或站立和走路,身體語言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頭和臉
眼睛和它的活動常常能顯露出嬰兒的狀態(tài)。明亮的眼睛,飛揚的眉毛,隨著物體而轉動的眼睛,跟著視線活動的頭,這一切都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樂于交往的、清醒著的孩子。無神的眼睛,只關注自身的視線,反應微弱則可以推斷出他缺少交流、感覺不舒服或者無聊。也許嬰兒已經(jīng)是聽天由命了,因為他接收到的刺激和反應太少了,由此他喪失了交往的意愿。
頭微微抬起并且跟隨眼睛轉動,可以理解為是對探索事物和世界的興趣和愿望的明確信號。頭和脖子的靈活是清醒的重要標志。
頭的轉向和朝前看標志著要求休息、要求結束游戲、要求中斷交流、或者要求重新交往的愿望。耷拉著腦袋意味著失去了興趣;這常常只是疲倦的標志。
相反如果伸直腦袋則表示:嗨,我在這兒呢!誰來跟我一起玩哪?
如果人們追隨著孩子的頭和眼睛的活動方向就能很容易判定他們現(xiàn)在正對什么東西有興趣。
手和腳
如果嬰兒注視著自己的手,我們就可以推斷,他在學習如何去了解自己。經(jīng)驗能告訴他,行為可以產(chǎn)生哪些效果,他能夠有效地利用它們。協(xié)同能力也開始發(fā)展了,這也意味著有目的的活動產(chǎn)生了。
向一個人或某一個物體伸出手顯而易見是表達想要有所互動或者與之交往的意愿。這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解釋為:我指著這個東西,因此你可以分享我的興趣。如果成年人的手攥成拳頭是憤怒、想要爭斗的表現(xiàn),嬰兒也同樣如此。生氣或不快的感覺可能是針對周圍環(huán)境的,但更準確的是針對自己的身體。脹氣、便秘、尿濕了和冷了常常是引起手攥成拳頭的原因。
需要區(qū)分的是,“攥成拳頭”和伸手去抓東西時的握緊是不同的。伸手去抓的動作不會持續(xù)很長時間,而是處于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中,這完全與攥緊的拳頭相反。
人們經(jīng)常在2~3歲之前(偶爾還在更大的年齡)看到兒童的手松弛、整個手腕都下垂著,這明確地表示:我不想動,我不想玩,我對與周圍環(huán)境交往不感興趣了。這個動作的潛臺詞一般是感到憂慮,不舒服,不滿意,但也可能是太累了,想要休息。
如果整條手臂都下垂著貼著身體,那我們就要把這理解為是累了,他想睡覺了。
如果嬰兒蹬腳,表示身體下部遇到了阻礙,原因可能是身體的疼痛。這時的動作是針對疼痛或者內(nèi)心的壓力的,嬰兒試圖把傷害踢開。
如果嬰兒用手去碰臉,常常表示他餓了。如果手伸了出來則表達了他想進行社會交往。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