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wǎng)絡資源 2009-07-17 00:10:57
現(xiàn)代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為此他們給予子女太多的愛。其實“太多”有時會變成孩子的心理壓力。物質(zhì)擁有量的過剩與情感、精神營養(yǎng)的不良會使孩子發(fā)展失衡,F(xiàn)代城市居住方式改善了居住條件,然而又使孩子缺少碰撞錘煉以及形成良好性格的必要環(huán)境。
因此,“培養(yǎng)幼兒健全的心靈”已成為當今幼兒素質(zhì)教育刻不容緩的課題。下面,就如何在學前教育中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談幾點膚淺的看法。
一、心理疏導,喚醒孩子的心靈。
幼兒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遇到自己的能力所辦不到的事,往往不敢面對現(xiàn)實,自卑或盲目的自傲。這都是缺乏一定心理承受能力的表現(xiàn)。要克服這不健康的心理,必須進行心理疏導,喚醒孩子的心靈,培養(yǎng)幼兒自愛自強的品質(zhì)。
1、理性情緒輔導(集體討論)。
艾里斯認為人的情緒是由他的思想決定的。合理的觀念導致健康的情緒,不合理的觀念導致負面的、不穩(wěn)定的情緒。因此教師首先要提高幼兒的認識和思維水平,教育幼兒認識到煩惱的危害不在于煩惱本身,而在于我們對待煩惱的態(tài)度。比如:在一次區(qū)域活動中,我發(fā)現(xiàn)程程獨自一人坐在椅子上,我就走過去問她:“程程,你怎么了?”她說:“昨天媽媽批評我了。”原來她因為最近在幼兒園表現(xiàn)不好,所以被媽媽嚴厲的批評了。為了讓程程重新樹立起信心,我就叫來所有的幼兒,問他們:“小朋友,你們?nèi)绻谟變簣@表現(xiàn)不好,媽媽生氣了,怎么辦呀?”馬上有人說:“上課認真點,改正了,媽媽就會原諒你了。”“對啊,做錯了只要改正就行了。”程程聽了后高興的點點頭。
這樣類似的討論,讓幼兒明白:其實,不少的煩惱都只是一些小事,當我們把它看得很嚴重時,我們就感到十分煩惱,當我們認識到它并不如我們想象的那樣嚴重時,我們的煩惱就會減輕。
2、說說心里話(個別交流)。
個別幼兒光集體輔導還不夠。他(她)對某些事想不通,悶在心里不吭聲。有句話說得好:“情郁于中而發(fā)于外”。把心中的話說出來再加以疏導,這也是調(diào)節(jié)心理的有效手段。那些信奉“沉默是金”的孩子們不太會說,我就讓他們悄悄的告訴我,我給他們保密。以前我班曾有個孩子告訴我,她媽媽生了弟弟之后,好像不疼她了。為此,她在家時常躲起來哭,覺得自己像“丑小鴨”一樣可憐。有一幼兒為自己長得胖而苦惱,不想動,又不敢出門。所有這些,我通過談心,說悄悄話的形式,進行理性情緒輔導,幫他(她)們解開心中的結,從而起到一種情緒宣泄的作用,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
二、榜樣示范,影響孩子的心靈。
觀察、模仿教師顯示的范例(榜樣),是幼兒社會行為學習的重要方式。由于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以下幾種情況:
1、教師的示范。
例如在教幼兒疊衣服時,我讓幼兒先把一個袖子往當中疊,再疊另外一個袖子,最后在把衣服的下擺往上疊,一邊說一邊做,反復幾次,幼兒就很快掌握了疊衣服的方法。
2、他人提供的示范。
例如一幼兒在搭積木時去搶別人手中的積木,結果兩名幼兒爭吵起來,互相不理對方了。為了教育他們,這時我就給幼兒講述《三只蝴蝶的故事》,以此引導他們,讓他們向三只蝴蝶學習,互相友愛,互相謙讓。
3、電視、錄像,有關讀物提供的示范。
讓幼兒觀看電視、錄像,向幼兒推薦有關讀物,也能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角色扮演,完善孩子的心靈。
角色扮演,便于發(fā)揮當事人的主動性、自發(fā)性、創(chuàng)造性;在扮演角色過程中可以顯露當事人行為、個性上的弱點與矛盾之處;給當事人宣泄壓抑的情緒提供了機會,使其學會合理而有效的行為方式。此外,作為觀眾的幼兒雖不扮演角色,也可能對扮演者發(fā)生認同作用。角色扮演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表現(xiàn)為:
1、集體的角色扮演。
即心理劇、社會劇的形式,有舞臺、劇本、演劇者、指導者。其主要步驟是:設定目標,確定情境。在學習故事《狼來了》時,我讓幼兒根據(jù)音樂以及講述的變化,用動作和表情來表現(xiàn)故事內(nèi)容,從而讓幼兒更深入的理解故事。
2、個別形式的角色扮演。
讓幼兒扮演生活中的自己,老師扮演他的父母、朋友、路人等。比如,讓幼兒表演迷路了,向路人問路的情景。如果有禮貌的,可告訴他正確路線,并表揚他。如幼兒求助時態(tài)度不佳,“路人”可以不告訴他。以此來教育他:在尋求別人幫助時態(tài)度和禮貌是相當重要的。我們要講禮貌,這樣別人才會熱心幫助我們。
3、讓幼兒輪換扮演兩個角色。
與之扮演的另一角色用空椅子代替。讓幼兒練習同想象中的坐在空椅子上的人物說話。例如,讓幼兒輪換扮演自己、媽媽兩個角色。情境是這樣的:下午放學的時候,媽媽到學校來接“我”。回到家,我就看電視去了,媽媽去廚房做飯,飯做好了,媽媽又去洗衣服……這一情境表演中,幼兒扮演了媽媽這一角色后,感受到了做父母的辛苦。從而讓他在生活中尊重父母、體諒父母、關心父母。
4、固定角色扮演。
讓幼兒按照教師的要求,扮演與自己原來性格不同的角色。如幼兒原來是內(nèi)向孤僻的,就讓他扮演活潑開朗的角色。并在日常生活中按角色身份去說、想、做,去同他人打交道。從而讓他變得活潑一點、開朗一點。
四、自信訓練、放牧孩子的心靈。
其目的是促進個人在人際關系中關于公開表達自己真實情感和觀點,維護自己權益,發(fā)展人的自我肯定行為。實際中,許多幼兒表現(xiàn)出的是不肯定行為,如談話時眼睛不敢看著對方,說話句子短;不敢提出合理要求,不敢拒絕別人的無理要求;不敢表示自己的不滿情緒;與同伴發(fā)生矛盾時不敢正面解決問題,而是哭著找教師等。
自信訓練就是讓幼兒增強自信心。把學到的應對方式應用到自己難以應付的實際生活情境中。教師在訓練中要用欣賞的目光注視孩子。放牧孩子的心靈,讓他們自由地、自信地去處理自己的事。
素質(zhì)教育需要心理輔導,新世紀呼喚心理輔導。如何讓孩子擁有一顆健全的心靈,優(yōu)化孩子的心理素質(zhì)呢?這需要我們廣大幼教工作者不斷摸索與實踐。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