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9 21:39:00
一、研究的目的
我們的智慧器官——“大腦”分左右兩半球,它們各有不同的功能。大腦左半球主要功能是進行邏輯推理和語言表達,右半球的主要功能是進行空間和形象的思維,具體的體現(xiàn)在直覺、節(jié)奏、形象、想象、空間感、整體性等方面的能力。從大腦的成熟來看,新生嬰兒大腦重約400克,3歲時,腦重量已達1080克,4-5歲則增加到135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1400克的重量。有人說,0-5歲有天壤之別,5歲到成人只一步之差,5歲前后是兒童智力發(fā)展的最佳時期。而右腦功能的開發(fā)和利用,對整個大腦的協(xié)調,促進思維的廣度和靈活性將有積極的意義。
進行右腦功能開發(fā)的方法多種多樣。如:形體鍛煉,由于人的右腦半球控制在側肢體,因此,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多做一些左側肢體的活動,左側肢體的活動可以刺激右腦。另外進行圖形變化和組合的訓練也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因為圖形變化和組合的訓練有利于培養(yǎng)右腦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讓兒童學習折紙便是這種訓練中的一個不錯途徑。折紙是小朋友們非常喜歡的藝術活動,通過折紙活動,能鍛煉手的觸感和動作的準確性,培養(yǎng)小朋友的注意力;通過紙張的千變萬化,可以培養(yǎng)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對自然界事物的模仿和概括能力;由于折紙的過程是將點、角、線等反復重合折疊,構成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各種形狀,也有益于兒童建立幾何和數(shù)理概念,增強對三維空間的理解和想象。折紙一般是由一張正方形的紙開始,在折疊的過程中運用想象和技巧,變形為任意的形狀,此時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兒童去想象,例如:問他“孔雀開屏漂不漂亮呀?怎么折呢?”,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順著你的問題展開想象。當開屏孔雀折好后,可以讓孩子在上面畫上眼睛、孔雀花冠、羽毛等等。折紙開始是用一個正方形(二維物體)的紙張來折一個形體(三維物體,孔雀),然后將折好的形體(孔雀)攤開,讓孩子看看留在正方形紙張上的折痕,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卻包含了維數(shù)的變動,即一個二維物體到三維物體,又回到二維。折痕表示物體在扁平面上的二維投影,其上揭示出大量幾何的對象和性質,如:相似、軸對稱、心對稱、全等、相似比、比例、以及類似于幾何分形結構的迭代。當然,這些復雜的維數(shù)的變動和幾何特性孩子并不一定能明白,但可以問問他剛才畫的眼睛、花冠在哪里?為什么會在這個位置上?讓孩子開動腦筋充分發(fā)揮他的想象,這種訓練能夠很好地增強孩子對三維空間的理解和想象能力。
學前教育創(chuàng)始人,德國的杰出的教育大師FriedrichFroebel認為折紙能夠非常好的啟迪智慧,并把折紙與自己的教育學說結合起來,在他創(chuàng)辦的世界第一所幼兒園——勃蘭登堡幼兒園中開設折紙課程,這種做法后來被推廣到全世界。今天折紙雖然普遍于世界各地,然而最普及的地方還是日本,日本人把折紙當做自己國粹,中小學開設必修的折紙課程。所以折紙這門藝術很值得我們去研究,去學習。
二、研究的對象特點
今年我?guī)У氖窍掳,這樣的孩子學習折紙,一般會有以下表現(xiàn):
1、他們主要只滿足于折紙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折紙一般沒有目的。
2、由于手指動作較差,常常還未折出物體,就已將紙弄破。
3、折紙的興趣持續(xù)不長,易被其它事物所轉移。
三、研究的方法
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要采取適應他們的方法進行教學
1、做一些色彩鮮艷、形狀較大的折紙動物作品讓孩子玩。在玩的過程中,讓孩子知道它們是紙折成的。
2、根據(jù)孩子愛模仿的特點,成人可讓孩子和自己一起用紙進行簡單的折疊,如邊對邊折、角對角折等。
3、2-3歲的孩子注意力保持時間只有十分種。因此,成人不要太長時間的進行折紙游戲。防止孩子不感興趣的方法是經常變換折紙的方式方法,可以讓孩子折好頭兩步,后面幾步由成人折好,將折好的玩具給孩子玩,可增強孩子對紙工的興趣。
4、2-3歲的孩子手指動作能力較差,還不能協(xié)調地動作。因此,成人要手把手地教孩子,不能輕易下結論:“太笨”、“太傻”,這都會打消孩子折紙的積極性。應該讓表揚鼓勵為主,多肯定孩子的成績,使孩子的愉快的心情中進行折紙游戲。
5、教孩子折紙時,可采用游戲的口吻。如把正方形的四角向中心折時,說成是“中心媽媽”親吻“四個寶寶”。孩子在親切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學到本領。
四、階段計劃
第1—2周學習一些基本形狀,對這些基本形狀有一個了解
第3-4周學習最簡單的邊對邊折,角對角折
第5-7折復習鞏固邊對邊折,角對角折
第8-18折學習折一些簡單的玩具。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