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 2009-07-08 21:16:50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英語的迅速普及,逐步推廣,幼兒英語教學也越來越受到關注。但由于幼兒年齡小、好玩好動,注意時間短,而且又讓其處在極不熟悉的語言環(huán)境中接受知識,所以當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英語教育活動時常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當教師運用英語滿懷期待的與幼兒交流對話時,小朋友卻是雙眼茫然,不知其意;另一現(xiàn)象是:在活動中,教師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進行講解,而幼兒卻東張西望,興致索然。那么,教師應如何組織幼兒英語教育活動才能使幼兒不借助任何其他非語言媒介直接理解英語,最后過渡到日常生活中主動運用這些英語表達、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應呢?我認為,除了我們經(jīng)常運用的游戲、故事、兒歌、謎語、音樂、表演等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以外,巧妙地運用肢體語言,充分發(fā)揮肢體語言在教學活動中的積極作用,這也是成功實現(xiàn)幼兒英語教育目標的途徑之一。
肢體語言是指通過身體各部分能為人所見的活動來進行表達和交流,也可稱之為體態(tài)語或無聲語言。它主要包括手勢、眼神、動作及姿態(tài)等,是有聲語言的重要輔助手段和補充,通過肢體語言的運用及其有聲語言的有機結合,能達到“眉來眼去傳情意,舉手投足皆語言”的境地。英國詩人密爾頓說:“一個好的教師,必須能和他的學生心神交會。”心理學家瓊斯也曾說:“常規(guī)就是9%有效的肢體語言。”教師就如同演員一般,站在講臺上,扮演的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者的角色,不但要能“講”,還要會“演”,使臺上臺下互通一氣。因而肢體語言在幼兒英語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運用肢體語言來輔助教學可以有利于激發(fā)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幼兒的注意力,幫助幼兒理解詞義,加深他們的記憶。
下面是我在幼兒英語教育活動中運用肢體語言的一些心得和體會。
一、通過肢體語言可以激發(fā)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傾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學習之本,是幼兒在認識活動中的一種動力,他是促進幼兒不斷探索的一種力量。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英國哲學家洛克也認為教育首先要啟發(fā)求知欲望,激發(fā)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就可以是幼兒在學習過程中感覺不到“苦”而把學習當作是一種樂趣,在“樂”中學,英語是一種新鮮的語言刺激,幼兒喜歡聽,感覺好奇,愿意跟你學,跟你做。
從幼兒的心理特點及學習過程的特點看,幼兒的興趣容易注意轉(zhuǎn)移。幼兒憑借一時興趣選擇了某一學習活動,但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由于生理上相對出現(xiàn)了疲勞狀態(tài),更由于教學過程、形式的呆板,致使幼兒失去學習興趣。這就決定了幼兒的認知興趣主要集中在動態(tài)而非靜態(tài)語言上。教師要抓住這一點,創(chuàng)設具體、生動的情境,在教學中盡量運用肢體語言去激發(fā)幼兒想說的欲望,保持住“樂”學的情緒。如在學習短語“brashmyteeth”時,我以啞劇的形式導入活動,表演刷牙的動作請幼兒猜,通過肢體語言的運用,自然無聲地激發(fā)起幼兒的活動興趣,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又如在學習單詞“Fat,Thin”時,我根據(jù)幼兒活潑、好動、好模仿的特點,在教學中設計形象夸張、生動有趣的表情,表演“小胖豬,瘦皮猴”的動作,引起了幼兒的哄堂大笑,幼兒興趣高漲,感覺到學英語并不枯燥,而是有趣的、好玩的,而且學得快、記得牢,因而積極主動的參加到活動中,能夠喜歡學英語、說英語。
二、通過肢體語言可以提高幼兒的注意力。
“注意”,是人們熟悉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通常稱“專心”。小孩子在聽音樂、看電視卡通片時,會聚精會神,而對周圍的人和事會聽而不聞、視而不見,這就是注意力。注意是伴隨各個心理活動而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狀態(tài),沒有注意的參加,不可能有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反應。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