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2009-06-25 23:11:32
眼耳口鼻喉,耳居第二,僅次于眼。孩提時耳朵護理尤為重要,因為耳關乎到聽力與語言的發(fā)育,還會關系到以后寶寶的人際交往。遺憾的是,家長往往忽視了這一點,致使孩子的耳朵淪為疾患肆虐的重災區(qū)。
香港衛(wèi)生暑曾做過關于幼兒的聽力調查報告,在1000名接受檢查的幼兒園小朋友中,因各種耳病而造成聽力不正常者約占26%,其中12%罹患耳咽管閉塞,6%耳積水,5%耳垢堵塞,2%存在感音性失聰,1%得了耳炎。
看來,警鐘已經敲響,該是父母積極行動起來保護孩子耳朵的時候了。
像洗臉一樣重視洗耳
耳的外層面直接接觸外在環(huán)境,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接受風沙、塵埃與污染空氣的“洗禮”。加上孩子經常吐奶、流汗,很可能粘在耳朵附近結成塊兒,因此,家長要象重視洗臉一樣重視給寶寶洗耳。
清洗方法
先將嬰兒沐浴液在手上搓出泡沫,再用手指像按摩一樣輕輕揉搓耳后和耳廓,最后用擰干的紗布擦拭干凈。耳朵入口處,可用消毒棉做成的棉條輕輕擦試,注意不要隨便伸進耳道中去,防止孩子頭部突然亂動而導致耳道粘膜受傷;孩子大了則應教他自己動手清洗,并隨時檢查與督促。
科學看待耳垢
耳垢俗稱耳屎,是外耳道耵聹腺分泌的一種淡黃色粘稠的物質,醫(yī)學稱為耵聹。一些家長將這種分泌物與鼻涕、眼屎“一視同仁”地看成廢物,必先除之而后安,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耳垢是有一定生理功能的,遇到空氣干燥后變?yōu)楸∑瑺,或粘稠的油脂狀,在外耳?ldquo;值勤”,既可以阻擋灰塵與小飛蟲的入侵,又能緩沖噪聲,阻止外界水分的流入,還可抑制細菌的滋生和繁殖,可稱為鼓膜與外耳道的“護花使者”。
另外,孩子的外耳道皮膚不同于成人,比較嬌嫩,與軟骨膜連結比較緊密,皮下組織少,血液循環(huán)差。如果隨意動用工具掏挖,如牙簽、火柴桿、耳勺甚至發(fā)卡,容易引起損傷、感染,誘發(fā)外耳道癤腫、發(fā)炎、潰爛,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難忍,影響張口和咀嚼。
耳垢可隨咀嚼、張口或打哈欠等動作,以及借助下頜等關節(jié)的運動而自行脫落、排出。當然,如果分泌過多,并形成了黃褐色的油狀物,或在耳朵里堵塞變硬,使孩子感到不舒服或者聽力下降時,就需要處理了。但應該向醫(yī)生求助,不可自己盲目行事,以免傷害到寶寶。
提防環(huán)境噪音
噪音對耳的傷害也不可小視,尤其是高分貝噪音,容易造成孩子內耳細胞受損,加上孩子面對噪音時不能像成人那樣主動回避,受害更大,故家長應當幫助孩子及時地認識高分貝噪音,并教給正確的躲避方式,如張嘴,將耳轉向安靜的方位,或用手指暫時掩住外耳道口等。
另外,使用耳機也會給聽力帶來影響,一來耳機所發(fā)出的聲頻緊挨耳部,故一般都有較高的分貝;二來過度使用耳機會給耳部帶來強烈的內外雙側壓力,不利于孩子的耳發(fā)育。
異物進入耳道怎么辦
孩子的耳道本來就非常狹窄,如果不小心進去東西,后果十分危險。父母對此要保持高度的警覺,一旦遇險,要懂得一些急救措施。
如果是食物,如豌豆、花生、玉米粒等,一旦塞進耳朵容易刺破耳膜,或者引起永久性的損傷。此時,應讓孩子將腦袋傾斜,促使異物依靠重力掉出來。如果不行,就要馬上帶孩子上醫(yī)院。
蠟筆是最容易塞進耳朵的文具,可引起暫時性的聽力減退,或者導致輕度感染。出現(xiàn)這種情況時,父母不要急著自己動手,應立即尋求醫(yī)生的幫助。
如果昆蟲飛進或者爬進了孩子的耳朵,有三個辦法:一個是大人用手將孩子的耳輪向后上方提起,將耳道拉直,頭歪向進蟲的一側,使耳內的異物滑出;二是用手電筒往耳朵里照射,昆蟲多會朝著燈光飛來;三是往孩子的耳朵里滴幾滴嬰兒潤膚油,讓昆蟲隨著油流出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