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luò) 2009-06-25 22:36:01
假如你問一下你身邊的人這個問題的話,他很有可能毫不遲疑地告訴你當然是魚鰾了。然后還會給你解釋一下,潛艇就是根據(jù)魚的沉浮原理制造的。當潛艇想上浮時,它就排出一些水,使自己的密度減小,而它所受到的浮力不變,所以上浮。相反,當它想下沉?xí)r,就吸入一些水使自己的密度增大,
所以就下沉了。潛艇的水倉就相當于魚鰾一樣起到調(diào)節(jié)自身密度作用而達到上浮或下沉的目的。
觀點一:是靠魚鰾。當魚想上浮時,它就脹大自己的魚鰾,使自己的密度減小,這時在自身重力不變的情況下受到浮力增大,所以往上浮。相反,當魚想下沉?xí)r,就縮小自己的鰾,使自己的密度增大,體積減小,受到浮力減小,所以往下沉。
聽起來好象沒有什么可疑之處,但是他們忽略了一點——魚鰾的壁上沒有能夠主動改變自己體積的肌肉纖維[1]。也就是說魚不能主動改變自身體積而達到上浮或下沉的目的。那么觀點一所說的就是錯誤的了。那魚是利用什么主動上浮或下沉的呢?
觀點二:是靠魚鰭,而答案也正是魚鰭。
魚可以停留在水中的某一深處(毋庸置疑)——魚所排開水的重力等于魚自身重力的深處。由于魚不能主動脹大或縮小自己的魚鰾,所以它想上浮或下沉?xí)r,只有用力揮動自己的魚鰭使自己上浮或下沉了。當魚鰭使自己上升時,它的身體受到水的壓力減小,魚的體積變大,在質(zhì)量不變的情況下受到的浮力增大,所以魚就上浮了。而越往上升受到的壓力就越小,體積越大,受到浮力越大,升的越快。而魚想停下來時也不能用壓縮魚鰾的方法來阻止這種趨勢,因為我們剛才說過魚鰾壁上沒有能夠主動改變自身體積的肌肉纖維。所以只有再次揮動魚鰭使自己向相反方向運動。
當魚想下沉?xí)r,出現(xiàn)的情況和上浮時有些相似。魚揮動魚鰭使自己向下運動,離開了原先的平衡位置,受到的壓力變大,體積變小,浮力變小,于是魚就往下沉了,而且下沉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從上面的幾段話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魚主動上浮或下沉的不是靠大多數(shù)人所認為的魚鰾而是魚鰭。但是我們知道魚鰾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失去魚鰾的魚就像失去翅膀的鳥和失去雙腿的人一樣行動不便。在上浮或下沉的過程中魚鰾總要外界環(huán)境改變時吸收或放出氣體以達到與外界平衡的目的。魚鰾是一個比重調(diào)節(jié)器官,但不是升降沉浮的運動器官,它僅能幫助升降,魚的升降運動主要還是靠鰭和肌肉的運動[2]。一般魚類都是靠鰭,而一些無鰭類如泥鰍、黃鱔等則靠的是肌肉來達到上浮或下沉的目的的。
當然,魚鰾里的氣并不是固定不變的。魚可以利用紅腺分泌出氣體供給魚鰾,也可以在擠壓魚鰾時放出氣體。雖然對本文的解釋過程有所影響,但并不影響本文的結(jié)論,它也不是我們所要探討的重點。
在現(xiàn)實中,有許多問題會被大家輕易地主觀地解答,而答案聽起來也不是沒有道理,但我們要是靜下來細想一下很有可能會出現(xiàn)另一種與以前截然相反的答案。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xué)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