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6-21 20:11:27
在不少人眼里,皮膚上涂藥只為治“面”,而不大重視“里”,認為不會引起全身性的反應。結果,皮膚“吃”藥引起的中毒事故時有發(fā)生。
研究證明,人體表皮最外層中的角質細胞膜具有半透性膜作用,藥物通過被動擴散,被角質細胞吸收,然后進入血液循環(huán)。因此,表皮的成熟性、完整性以及藥物自身的特性等,是影響皮膚“吃”藥的主要因素。
嬰幼兒的表皮角質層雖然發(fā)育良好,但其屏障特性比成人差,而早產兒則角質層發(fā)育不良,特別是妊娠不足28周的早產嬰兒,局部用藥與口服用藥的作用基本相同,常引起嚴重的后果。英國倫敦曾發(fā)生多次新生兒紫紺癥的流行,使不少嬰兒夭折,最后證實是由于濟貧院中應用帶有戳記的尿布,戳記墨水中含有苯胺染料透皮吸收后引起變性血紅蛋白血癥所致。法國一位制藥者出售了一批含有6.3%六氯酚的嬰兒爽身粉,導致204名嬰兒發(fā)生神經中毒,死亡36例。
表皮損傷或患有疾病,如燒傷、濕疹或其它廣泛皮膚病患者,可大大增加藥物的吸收。濕疹皮膚的透入性比正常皮膚大8~10倍,一般性潰瘍透入比正常皮膚大3~5倍。用膠布剝脫角質層后,可使氫化可的松的經皮吸收率由1%~2%增至90%。
正常皮膚含水量為5%~15%,皮膚水含量增高可引起角質層膨脹,使緊密的角質層結構發(fā)生改變,有利于藥物的透入。經過肥皂和水的清洗,可改變皮膚的屏障作用而增加藥物的吸收。有機磷農藥很容易經皮膚吸收而發(fā)生農藥中毒,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機磷農藥兼有水溶和脂溶的特性。顆粒細的藥物可增加與皮膚的接觸面積而促進吸收。過氧苯甲酰、蒽酚、維生素A酸和5-氟尿嘧啶等,可引起局部皮膚炎癥而增加吸收。
有機溶媒可增加藥物的吸收作用,一些使角質層干燥的物質,如液狀石蠟、乳化劑、丙二醇等,可通過去除角質層脂質和天然致濕物質,引起角質層干燥脫落和慢性損傷而促進藥物吸收。由于各種藥物的賦形劑不同,皮膚的吸收能力也有異,如咖啡因以凡士林為基質最易穿透;睪丸酮的水凝膠中吸收量很大。
人體各部位吸收藥物也有不同,其中以陰囊、外陰、眼瞼最易吸收。據研究,皮膚的角質層還具有很大的貯存作用和一定的運輸能力。因此,藥物經皮吸收后,在低血藥濃度峰值過后,常接著一個達數日之久的非常低的血藥濃度擴散期。皮膚科使用的外用藥物,就是根據這些特點進行配制和使用,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和最少的副反應。
當然,利用皮膚“吃”藥的特性,科學家也發(fā)明了一種非常簡便的給藥方法——控釋藥體系,即透皮給藥,現已經廣泛運用于臨床。與其它給藥途徑相比,透皮給藥具有無痛苦,給藥次數少,可產生預期恒定的血藥濃度,易為嘔吐患者接受等許多優(yōu)點。此法特別適用于早產嬰兒和嬰幼兒。例如氨茶堿對兒童透皮應用不易吸收,而對未成熟兒和嬰幼兒就很易吸收并能達到有效的血藥濃度。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