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6-20 23:51:10
所謂體質,簡單的說是一個人特有的生理表征。例如一位對牛奶過敏的人,乃是因為缺乏乳糖,所以不能分解乳糖,而乳糖分子過大不能直接被吸收,此為造成腹瀉的原因。而另一些對海鮮過敏者亦然,但是不論如何只要不再食用奶制品或海鮮等致敏食物,則不會再發(fā)生過敏反應。其實這是一種生理自然保護的反應,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可能是個體染色體的缺陷或突變。反觀以中醫(yī)的體質特性討論,體質則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中醫(yī)將人體視為一個小宇宙,只要體內氣血陰陽達到一個平衡的程度,自然不容易發(fā)生病痛而且可以延年益壽。
不同年齡期體質不同
體質形成的原因是極復雜的,有先天性的如遺傳;有人類學的因素如種族特性;有后天的原因如飲食營養(yǎng);有生理的影響如情緒;有病理的變化如感冒、感染病菌等因素。雖然個體在胚胎發(fā)生后即與先天稟賦有關,但出生之后體質將隨年齡增長而改變,所以每個人在不同年齡期的體質是不同的。
小兒體質常見的類型有氣虛、陽虛、濕重、血虛、陰虛、熱重等多型。但是有些學者認為以上的分型應該是身體有病態(tài)反應才用,所以另外提出不同的名詞描述體質的特性,意指只有體質的變化而沒有特殊疾病征象,以免被一般民眾誤解而加重心理負擔。如正常質、燥紅質、遲冷質、膩滯質、倦質、晦澀質等。但是人的體質是復雜的,并非單純的分型可以涵蓋,但是臨床上仍習慣使用。
常見小兒體質簡單的分辨如下:
正常質:外觀體壯力強,面色潤澤,胃口好,可耐寒熱,口微干,二便正常。
陰虛質:外觀體形消瘦,唇色紅,口干咽燥,飲水仍不易解渴,習慣便秘羊屎狀,小便黃量少,睡眠少容易焦慮,煩躁不安覺身熱尤其是手掌心及腳掌心等。
陽虛質:形體白胖,面色淡無光澤,外觀極怕冷,四肢也寒冷不溫,唇色淡,口淡無味覺感,容易流汗甚至汗出如珠形顆粒,大便稀溏,夜尿頻繁色淡量多,毛發(fā)易脫落,喜歡熱飲。
濕重質:形體肥胖,腸胃脘悶滿感,口中粘膩感且覺甜味,身體重濁頭暈感,大便不成形且松散,口干感卻不喜歡飲水。
氣虛質:面白,氣短不喜歡言語,身倦乏力感,暈眩,容易心悸健忘,甚至易發(fā)生肛口外突或身體下墜感,四肢易麻木不敏感。
熱重質:膚色紅熱,唇色紅,易汗出,口干喜歡飲水而且飲后不解,大便味臭或便秘,小便色黃味臭。當然臨床醫(yī)師在分辨體質時還須考慮舌象及脈象,所以建議應該由臨床診察以了解確實體質。
幼兒體質柔弱,陽盛有余,陰虛不足,而平和且均衡的飲食與營造安靜規(guī)律的生活環(huán)境,才是調理幼兒體質的不二法門。幼兒體質脆弱稍有不慎易留下后遺癥,故調理體質時最好配合醫(yī)師的建議,而非人云亦云的擅自服用偏方,更不可一味用補養(yǎng)之品長期服用。
各類屬性的食物
調理體質的方法是針對不同的體質特性使用不同的藥物治療?并且注意生活與情緒的調整。因為食物與中藥是同一來源,大部分是植物或動物,所以同具有性味的屬性,所謂性指寒、熱、溫、涼、平。因涼與寒同類而涼次于寒,溫與熱同類而溫又次于熱,因為食物的偏涼或偏溫不明顯,故不獨立歸類。
常見寒涼食物:如西瓜、水梨、甘蔗、橘子、苦瓜、冬瓜、黃瓜、絲瓜、豆腐、蓮藕、大白菜、西洋菜等多具清熱、瀉火、解毒等作用,可以用來治療屬熱證和發(fā)炎性的疾病。
溫熱食物:如生姜、大蒜、蔥、韭菜、芫荽、荔枝、龍眼肉、狗肉、牛肉、羊肉,可以治療寒證和虛弱的疾病。
平性食物:如大米、黃豆、枸杞葉、豬肉、薏仁、小米等熱證和寒證都可以適用。
而味則指辛、甘、酸、苦、咸等五種味道,配合中醫(yī)五臟功能,如辛入肺,甘入脾、苦入心、酸入肝、咸入腎。另外有一種淡味,因為不偏不倚故不歸于任何臟腑。
辛味食物:可有發(fā)散和止痛的作用,如生姜、大蒜,能發(fā)表散寒;芫荽能透發(fā)麻疹。
甘味食物:可以補養(yǎng)身體,緩和痙攣,調和食物,如大棗能補脾益陰養(yǎng)血,調和百味,桑椹能補血養(yǎng)顏,滋補肝腎;葡卜補血強志,利筋骨;蜂蜜能潤肺補虛,調和百味和緩解心腹疼痛,但有滑腸的副作用,對于較小嬰幼兒因脾胃功能未成熟故須小心使用。
酸味食物:能收斂固澀,如石榴、山查、烏梅等澀腸止瀉。
苦味食物:能燥濕、清熱、瀉實,如苦瓜能清胃熱,其葉搗爛敷患處,或烘干研末用茶油調敷患處,可以治療濕疹。
咸味食物:能軟堅散結,滋潤潛降,如海蜇能軟堅化痰,可治甲狀腺腫等。
淡味食物:能滲利小便,如薏仁能通利小便而治療水腫等。一般食物調整時應注意,心、腎病忌咸味;脾、胃病忌酸味;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孕婦老幼者宜淡味;熱性疾病宜苦味;清瀉宜淡味;滋補宜甘味或甜味,但應注意甜不能濃膩,淡味中帶有微咸。
飲食習慣影響體質
除了飲食可以調節(jié)疾病外,有一些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的問題也常影響體質的變化。如喜食辛辣烤炸食物者,因辛熱過度會劫傷津液,故出現(xiàn)口干舌燥,大便偏硬或難解;而喜食甜食者,容易因甘味壅滯至脾胃運化不良,使?jié)駶釡舢a生痰濕而肥胖,對有感冒或發(fā)炎癥狀者,容易產生代謝廢物不易排除的困擾;喜食冰冷食物者,因為會遏阻脾胃的陽氣運化,使食物堆積脾胃而產生胃脘悶滿不適;所以要調理體質重在平時少食辛辣烤炸或冰冷甜膩的食物。
睡眠習慣影響體質
另一重要的問題是睡眠習慣,依據生理時鐘的變化,人體正常的作息應該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屬陽,夜屬陰,陽屬外主發(fā)散,陰屬內主收斂,所以熬夜不眠者易有陰虛陽浮動的反應,產生口干舌燥,煩躁易怒,情緒不容易控制的現(xiàn)象。嬰幼兒的睡眠需求更為重要,一般剛出生嬰兒須睡足22小時,漸長后睡眠量減少,但是原則上學齡前幼兒最好在8~9點即上床就寢,而學齡兒童至少在9~10點即就眠,青少年最晚也應該在11~12點前就寢?但是許多幼兒常過時而不眠?赡苁悄壳靶畔l(fā)達,電視或計算機的普及,尤其青少年多喜歡尋找刺激,更使得青少年的問題層出不窮,所以為人父母不得不思考這個信息發(fā)達的后遺癥。
情緒影響體質
另外情緒的問題也是影響體質變化的原因之一。每一個人的性格好像與生俱來的,也就是個性是先天形成的,但是卻可以透過后天的學習修正,使情緒與情感是可以被控制的,比如目前最流行話題-EQ,即討論情緒的控制。中醫(yī)認為肝臟是調節(jié)情緒的器官,所謂肝主條達,主謀略,為將軍臟腑。肝氣郁則不舒,易有肝陰虛的表象,肝氣旺則易怒產生火爆之氣,兩者都會影響其它器官的正常功能,所謂情緒影響生理就是意指于此。
一位喋喋不休的人,比較沒有情緒壓抑的反應,也就是不會將情緒保留,但會反應給別人;而一位少言多思慮的人,則比較容易保留情緒,積久后自己不能調適化解就會反射性爆發(fā);另有一些喜歡鉆牛角尖的人,常把小問題想成不得了的大事。所以如何從小訓練小孩子正確處理情緒是父母的重要課題。
總之,由以上分析幼兒體質是一個復雜因素所成,而且幼兒體質柔弱,常易虛易實,易寒易熱,且陽盛有余,陰虛不足,所以不是一般父母可以容易掌握的,故平和而均衡的飲食與營造安靜規(guī)律的生活環(huán)境,才是調理幼兒體質的不二法門,幼兒體質脆弱稍有不慎易留下后遺癥,故調理體質時最好配合醫(yī)師的建議,而非人云亦云的擅自服用偏方,更不可一味用補養(yǎng)之品長期服用。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