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6-09 09:05:41
大便是消化器官將食物進行消化吸收后的剩余產物,它就像一張晴雨表,既能反映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又能提供某些疾病的重要信息。如果家長學會觀察這張"睛雨表"也許有助于你了解孩子的健康狀況。
父母忽視導致營養(yǎng)不良
如:半年前,某女士做了母親,她生了個健康可愛的寶寶。由于母乳不足,寶寶3個月大時改用牛奶喂養(yǎng)。但從此以后,寶寶天天拉稀,大便呈灰白色,含奶酪樣凝塊,精神也一天比一天差。
寶寶這些變化,卻被初為人母的梁女士忽視了,她認為是小孩子剛開始吃牛奶,不適應引起的,過一段日子就會好的。等到寶寶瘦了一大圈,梁女士才覺得有點不對勁,忙到醫(yī)院檢查,發(fā)現寶寶原來得了一種叫“脂肪瀉”的疾病,是由于對牛奶耐受性差,腸吸收不良造成的。寶寶的病雖是查出來了,但因為就診過晚,已繼發(fā)了營養(yǎng)不良癥。
孩子正常大便的性狀
由于兒童處于發(fā)育時期,各階段的喂養(yǎng)方法和飲食結構不盡相同,而且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所以,孩子的大便性狀也變化多樣。不過,作為家長應了解孩子正常大便的性狀,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胎便:新生兒在出生后2小時左右開始排出胎便,它是由胎兒期的腸道分泌物、膽汁和羊水組成,呈墨綠色稠糊狀,并稍有腥臭味,多在2-3天排解完畢。待寶寶吃奶后,大便即轉為黃色。
2、嬰兒大便:如系母乳喂養(yǎng),大便多呈金黃色軟膏樣并稍有酸臭味,有時呈淡綠色或混有少許奶瓣的軟便,一般每天2-3次。以牛奶喂養(yǎng)為主的嬰兒,大便常為淡黃色,質較硬,每天1-2次或隔日1次,每次量較多。如孩子除吃奶外,還吃米粉、米湯等淀粉類食物,則大便量較多,味較臭。在最初給孩子添加蔬菜等輔食時,大便中可含有未消化的菜葉等,待孩子的胃腸功能逐漸適應了以后,該現象就會消失。
3、年長兒大便:與成人的大便性狀基本相同,多為黃色或黃褐色軟便,每天1-2次,或每隔1-2天1次。
如孩子吃了西瓜、西紅柿,大便中可見紅色瓜瓤樣物,或解少許帶紅色的水樣便。如食用了動物的血、肝和較多的肉類,或服用鐵劑、碳劑,大便可呈黑色,在前一種情況下,大便的隱血試驗可呈陽性。在成形的大便表面附有少許黏液。
異常的大便性狀
寶寶3個月之后,就可以給寶寶添加一些蔬菜汁,再大一些就可以添加蔬菜泥。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好處多多,但也要注意有些蔬菜,還是不宜過早出現在輔食中的。
含有大量草酸的蔬菜
菠菜、韭菜、莧菜等蔬菜含有的大量草酸,在人體內不易吸收,并且會影響食物中鈣的吸收,可導致兒童骨骼、牙齒發(fā)育不良。
豆類
豆類含有能致甲狀腺腫的因子,寶寶處于生長發(fā)育時期更易受損害。此外,豆類較難煮熟透,容易引起過敏和中毒反應。
不易消化的蔬菜
嬰兒的消化功能發(fā)育不完全,所以竹筍和牛蒡等較難消化的蔬菜最好等寶寶大些才喂給他吃,此外,纖維素太多的菜梗也不要喂給寶寶吃。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