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搜狐母嬰社區(qū) 2009-06-03 08:49:14
絕大多數(shù)新生兒在生后2—5天開始出現(xiàn)黃疸,足月兒在10天—14天消退,早產兒可延遲致3周—4周消退,雖有黃疸,但一般情況好。生理性黃疸屬于正常生理現(xiàn)象,不需治療。
疾病概述
黃疸是新生兒期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
正常人血清膽紅素含量3.4~13.7μmol/L(0.2~0.8mg/dl),若超過25.7~34.2μmol/L(1.5~2.0mg/dl)即出現(xiàn)黃疸。但新生兒皮膚血管豐富,色澤紅潤,血清膽紅素含量達51.3~68.4μmol/L(3~4mg/dl)時肉眼才能辨出黃疸。年長兒或成人出現(xiàn)黃疸都是病理現(xiàn)象,新生兒則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凡新生兒黃疸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視為病理性黃疸:①黃疸出現(xiàn)過早:足月兒在生后24小時以內,早產兒在48小時以內出現(xiàn)黃疸;②黃疸程度較重:血清膽紅素超過同日齡正常兒平均值,或每日上升超過85.5μmol/L(5mg/dl);③黃疸持續(xù)時間過長(足月兒超過2周以上,早產兒超過3周),或黃疸退后復現(xiàn)者;④黃疸伴有其它臨床癥狀,或血清結合膽紅素大于25.7μmol/L(1.5mg/dl)。
病因病理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發(fā)生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有關。
。ㄒ唬┠懠t素產生相對過多胎兒在宮內低氧環(huán)境中生活,紅細胞數(shù)相對地較多,若出生時延遲結扎臍帶或助產人員有意從臍帶向新生兒擠血,則紅細胞數(shù)量更多。胎兒紅細胞壽命較短(70~100天),故產生膽紅素的量亦多。出生后開始用肺呼吸,血氧分壓升高,過多的紅細胞迅速破壞,使血中非結合膽紅素增加更多。成人每日生成膽紅素約65.0μmol/L(3.8mg/kg),新生兒每日生成膽紅素約為145.4μmol/L(8.5mg/kg)相當于成人的2倍,因此新生兒肝臟代謝膽紅素的負荷大于成人。
。ǘ┠懠t素與白蛋白聯(lián)結運送的能力不足新生兒出生后的短暫階段,有輕重不等的酸中毒,影響膽紅素與白蛋白聯(lián)結的數(shù)量。早產兒血中白蛋白偏低,更使膽紅素的聯(lián)結運送延緩。
。ㄈ└渭毎麛z取非結合膽紅素的能力差新生兒肝細胞內缺乏Y蛋白及Z蛋白(只有成人的5~20%),在生后第5日才逐漸合成。這兩種蛋白具有攝取非結合膽紅素,亦轉運至滑面內質網進行代謝的功能,由于Y、Z蛋白的合成不足,影響了肝細胞對非結合膽紅素的攝取。
(四)肝臟系統(tǒng)發(fā)育不成熟新生兒肝臟的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和尿嘧啶核苷二磷酸糖脫氫酶(UDPG脫氫酶)不足或受抑制,不能將非結合膽紅素轉變?yōu)榻Y合膽紅素,以至非結合膽紅素潴留血中而發(fā)生黃疸。此類酶在生后1周左右才開始增多,早產兒更晚。
(五)腸肝循環(huán)增加新生兒生后頭幾天,腸道內正常菌群尚未建立,因此隨膽汁進入腸道的結合膽紅素不能被還原為糞膽元;另方面新生兒腸道中有較多β-葡萄糖醛酸苷酶,能將結合膽紅素水解為非結合膽紅素,后者被腸粘膜吸收,經門靜脈返回至肝臟,這是新生兒腸一肝循環(huán)的特點。其結果是使肝臟代謝膽紅素的負擔增加,而致非結合膽紅素潴留血中。
臨床表現(xiàn)
生理性黃疸大多在生后2~3日出生,第4~6日最明顯,足月兒多在生后7~10日內消退,早產兒可延遲至第3~4周消退。
黃疸先見于面、頸,然后可遍及軀干及四肢,一般稍呈黃色,鞏膜可有輕度黃染,但手心足底不黃。除黃疸外,小兒全身健康情況良好,不伴有其他臨床癥狀,大小便顏色正常。
化驗檢查
正常新生兒臍血膽紅素最高約51.3μmol/L(3mg/dl),在生后4天左右達高峰,一般不超過171~205μmol/L(10~12mg/dl),早產兒不超過256.5μmol/L(15mg/dl),以后逐漸恢復。凡登白試驗呈間接反應。尿中膽紅素陰性,糞內膽色素增多。
預后預防
為了預防新生兒發(fā)生高膽紅素血癥,孕母產前用藥要慎重,能不用的藥物盡量不用;分娩過程中嚴密監(jiān)護,以免胎兒發(fā)生窒息和產傷;生后注意保持新生兒體溫,適當提早喂養(yǎng)。若已發(fā)生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除病因治療外,可應用光療、血漿或白蛋白等治療。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