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 2009-06-02 23:00:46
這意味著,在一個嬰兒可以始終沿著正確的弧度去看一個物體之前,一定已經將事物的外貌和視網(wǎng)膜上每一點對運動的感覺聯(lián)系起來了。嬰兒在三個星期內能學會這個已經很不錯了,而且要趕上整個人類的腳步,他們就必須學得更快。在眼睛早期的漫游中,他們一遍又一遍地體驗著影像在視網(wǎng)膜上來來回回轉換的所有方式。也許他所學會的還只是一部分。
現(xiàn)在,我在尋找普萊爾的記錄讓我期待見到的視覺的下一步進展——用眼睛跟蹤一個移動物體的能力,也就是將黃點固定在這個物體上,而且,為了做到這一點,還需要及時地轉動眼球。我在寶寶眼前把手揮來揮去,卻沒能如愿地發(fā)現(xiàn)她能跟蹤它,雖然有時候她看起來似乎是在那么做。但她滿月后的第一天,我試著用蠟燭來吸引她,她的眼睛明白無誤地跟了上來,甚至為了進一步地追蹤還仰過頭去。在做這樣的實驗時,我們應當使用明亮的物體,還要確定寶寶的眼睛的確盯著這個物體,然后再慢慢地左右移動。
到現(xiàn)在為止,還沒有確定的跡象表明寶寶具有意志。朗蓋特發(fā)現(xiàn),一只被移除了大腦的鴿子的眼睛和頭部會追逐移動的光。我們自己坐著沉浸在思考或交談中時,也會無意識地跟蹤黑暗的路上移動的燈籠,而且,如果有什么東西出現(xiàn)在我們視野的邊緣,我們還會不由自主地去看它。但是,嬰兒的智力和興趣的新的表現(xiàn)顯示出,不論她是否是有意識地在這么做,她都注意到了她正在獲得的這種新的印象。
普萊爾教授差不多也是在這個階段在他的寶寶身上注意到了同樣的智力的開端。有一點值得注意,當我回頭去看自己的記錄時,很驚訝地發(fā)現(xiàn),寶寶臉上這樣如夢方醒的神情、注意力、奇跡或智力的顯現(xiàn)同發(fā)育中一些顯示其重要智力價值的顯著步驟恰好重合。我想請每一位觀察嬰兒的人留心尋找這種內部精神演變的外部征兆。
在這兩種視覺的發(fā)展中,寶寶被證明能夠用她的頸部配合眼部的動作,她將頭向后仰以便看得更好。她不只是在洗澡的時候越來越多地伸直脖子,當她靠在大人的胸前時,也會抬頭往大人肩后張望,一次二十秒左右。普萊爾將這定義為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包含了意志的行為。
寶寶對于專注的凝視的興趣與日俱增,她對于看周圍人的臉孔興趣最濃。即使是在只盯不看的階段,最常出現(xiàn)在她眼前的臉孔也最能吸引她,也許是因為這些臉孔比其他有光亮的表面更容易進入她清晰的視覺范圍內的緣故。大大的移動的片狀的人類面孔(如普萊爾所指出的那樣),配上光亮的臉頰、牙齒和眼睛,在她的視野范圍里來來去去,比其他任何物體都更經常地在最清晰的視點前徘徊,能最大限度地激起一個月大的寶寶的注意力。因此,從一開始,在寶寶能真正看到自己的母親之前,母親的面孔就成了寶寶的成長中最為活躍的刺激因素,成了她的經歷中最為有趣的事物。
此時,我們的寶寶從某種程度上似乎察覺到了有人陪伴與孤獨的區(qū)別。在第一個月的后期,屋里有人在她旁邊的時候,她會很滿足地躺著,孤單一人的時候就會焦躁不安。但到了月末,如果把她放在椅子里或者長沙發(fā)上,她就會哭,只有被人抱在膝上才滿意。這還不是明顯的記憶和渴望,但的確顯示出了愉快體驗和膝蓋之間形成了關聯(lián),離開了這些,她就感到了一種模糊的不適。
就在她滿月之前,出現(xiàn)了聽力方面的一個進展。在此之前,這種感覺不過是在出現(xiàn)刺耳的聲音時受驚嚇或表現(xiàn)得煩躁的能力。我在第二十三天做過測試,發(fā)現(xiàn)寶寶對于平常的電話鈴聲幾乎充耳不聞,除非鈴聲在離她耳朵六英寸的距離內突然尖聲響起。第二十六天的時候,還沒有跡象表明她能聽到鋼琴上彈出的從最高到最低的單音,即使琴聲離她很近。但是,就在第二天,她因為饑餓而哭鬧的時候,聽到強烈的和弦音就安靜了下來,安安靜靜地聽了5分鐘。這是她第一次感受聽覺愉悅的經歷。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她能心滿意足地躺著聽和弦音,同時看著抱著她的人的臉,似乎把這個人的臉跟這聲音聯(lián)系了起來。幾天之后,她一個月大了,有人跟她說話或為她低聲吟唱時,她獲得了更大的愉悅。盡管她此時還沒有注意到聲音,但很可能就是這個時候,她開始把聲音跟人的面孔聯(lián)系了起來,也許這種聲音還增加了這面孔的魅力。
此時,同時有跡象顯示,嘴唇成了她主要的觸覺快樂的來源。我可以確定的第一次微笑出現(xiàn)在寶寶滿月前的那天,有人用手指逗弄她的嘴唇的時候。一兩天后,輕觸她的嘴,她就會不斷地笑。同樣也是在滿月前的那天,當大人把她的嘴唇送到乳頭旁時,她用手抓住了乳頭,這是她第一次出現(xiàn)類似于抓握的動作,因為她的雙手仍然處于原先那種無助狀態(tài),在神經沖動的作用下不確定地胡亂揮舞。
顯然,眼睛在心理生命的發(fā)展中起了個帶頭的作用。但寶寶此刻的行為還遠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看”。普萊爾教授認為,在這個階段,眼睛還沒有適應遠近,盡管它們現(xiàn)在能夠注視左右了,也就是說,兩只眼睛的黃點可以一致地凝聚在一個物體上了,但晶狀體還沒有適應距離。盡管寶寶可能感覺到了方向,但還無法感受空間的深度。只有當一個物體碰巧出現(xiàn)在她眼睛天生的清晰距離上時,她才能看清它。
她也不太可能看清物體的清晰輪廓,她只能看到一個不明確的塊狀。我們眼睛中的清晰視點很小(如果我讓我的眼珠一動也不動的話,一個25分硬幣便可以遮住我在這一頁上寫下的所有文字),看清事物的清晰輪廓的惟一方法是快速掃視它的表面和邊緣,這需要長期訓練和無意識的技巧。寶寶還沒有學會這么做。她的視覺世界雖然讓她很快樂,但還只是由或明或暗的塊狀構成的,偶爾有一點閃光和運動。她會轉動眼睛并稍微抬起頭來讓視覺更清晰,但除了脖子、眼睛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嘴唇之外,對于自己身體其余的部分,她還無能為力。她在對她的經驗進行分組和建立關聯(lián)的活動中學會了很多東西,但總的來說,還是生活在支離破碎的印象之中的。
依據(jù)這樣的理解,那些有關組織搖籃教育的推測性嘗試就成為徒勞的了。對于一個感覺器官的狀態(tài)還不能確切地看清球的輪廓的“學生”來說,這個擺動的球有什么意義呢?不能指望福祿貝爾本人了解寶寶感覺器官的這種狀況,但是,現(xiàn)代的福氏幼兒教育法的擁護者如果愿意坦然地拋開他無事實根據(jù)的猜想和過時的理論的話,應該可以成為他的救世主般的靈感的更好的宣傳者。文字或可磨滅,精神永世傳承。
與此同時,大自然賦予了人類幾乎與寶寶們的感覺狀況配合得天衣無縫的教育用具,那便是總在他們上方密切關注、微笑、大笑、點頭、在亮光下顯示著所有令人高興的光影變化的母親的臉龐;由母親的臉龐發(fā)出成千上萬的無確切意義的輕柔的愛撫聲、歌唱、談話和呼喚;寶寶邊看著母親的臉龐邊感受到的她的輕拍、擁抱、舉抱以及所有的照料,將這一切跟這張臉聯(lián)系起來,融為一體,直到形成了對母親的整體概念。
我們寶寶的母親特別討厭對寶寶來說自己只是一些支離破碎的現(xiàn)象的集合而不是一個媽媽的說法,但是,你越這么想,就越會感到很慶幸這是一個事實,這種概念就好像將你分解成元素,然后再一項一項地合成你的寶寶精神生命的基礎。這里暗含了許多關于個性的哲學,伯德溫教授寫了一本大部頭的著作,主要是顯示從寶寶和小孩子的發(fā)展中可以看出其他所有人都是我們每個人的一部分,所以,事實上并不存在孤立的個性,我們大家是同一個精神,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