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武漢晚報 2009-05-25 11:01:09
導讀:以往國家對學前教育的要求主要為小學打基礎,而現(xiàn)在更重要的是為人的終身發(fā)展打基礎。因此,學前教育更有意義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態(tài)度。
很快就要進入暑期,又有一批孩子將迎來幼兒園升小學的“轉折點”。日前,有位讀者跟記者說了這么一件事:他兒子下半年要上小學了,班上一個小朋友的家長對他說,準備送孩子去學拼音,為上小學作準備。聽說還有一些家長報的班更多,寫字、數(shù)學、英語……都想提前幫孩子打好“基礎”。
這位讀者有些迷惑,不知該效仿,還是該堅持自己原先的寬松教育理念。下面我們來看看大家的觀點:
正反雙方皆有理有據(jù)
該不該送孩子去上學前培訓班?反對者和贊成者都擺出了自己的體會和理由,討論熱烈。
反對方主要是認為上學前培訓班有點“多此一舉”,而且會給孩子造成負擔。
網(wǎng)友“xuersn”:其實這些都是小學要教的,沒有必要提前學。我小時候父母抓得很緊,兩三歲就會寫字、背一大堆詩,上小學后反而上課沒興趣、不認真,成績并不太好。反倒是初中后父母都不管了,成績才拔尖起來。
網(wǎng)友“舒馳媽”:幼兒園畢業(yè)的這個夏天,是最后一個相對輕松的暑假了,如果還讓孩子像平時上幼兒園一樣去學前培訓班,真的有點殘忍。
網(wǎng)友“超超”:學得早,不如學得巧。教得早不一定造就天才,切莫拔苗助長。
不過,支持派也并不是“一刀切”,許多家長做選擇是經(jīng)過周詳考慮的。
網(wǎng)友“gogogo”:我讀小學時,拼音聲調老是學不會,我媽和我姐只好每天輪番給我“特訓”,辛苦不說,主要是心理包袱很重,整天擔心自己一年級就要留級。后來我學英語和日語時都碰到音標和聲調識別困難的問題,才發(fā)現(xiàn)自己在這方面是有點“先天遲鈍”。我可能會讓我的孩子上學前班,不是為了學到什么,而是及早了解她學習能力的不足,以便從容應對。
網(wǎng)友“鍋媽”:我覺得還是要根據(jù)個人的具體情況來決定。首先,目前小學新教材需要掌握的詞匯量比較多,對部分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不自覺的孩子來說,會有點難度;其次,有些小學的一年級是拼音和外語一起學,部分孩子容易混淆拼音和英文字母,如果稍微提前熟悉其中一門,能夠幫助孩子更好掌握;再則,如果有很好的幼小銜接班,讓孩子待在集體的氛圍中,總比整個暑假在家里看電視要好。
老師的意見值得參考
老師們的看法,能給家長不少參考。為此,記者采訪了幾位教育人士。
溫五幼園長助理王暢:“幼小銜接”,本身就是幼兒園大班下學期的一個重要工作,包括作息時間調整、參觀小學、學習習慣培養(yǎng)等內(nèi)容,以幫助孩子們更好地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
現(xiàn)在社會上有一些學前培訓班,幫助幼兒過渡一下,也是可以的,但是,家長必須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根據(jù)孩子的興趣點,掌握適度的“量”。讓孩子上太多不感興趣的培訓班,反而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得不償失;二是學前培訓班的質量。有些不規(guī)范單位辦的培訓班,教學質量低下,教授內(nèi)容不規(guī)范,反而會影響孩子今后的學習。
市廣場路小學副校長潘旸:從我們教育專業(yè)的角度講,是不提倡提前學習拼音等小學課程的。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思維特點,是“喜新厭舊”,如果課堂上學的都是已經(jīng)學過的東西,孩子容易分心、沒勁,影響正常學習。
家長的心情,我們是很理解的。但需要強調的是,小學一年級,比起掌握了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不管孩子上沒上過學前培訓班、學習進度是快一些還是慢一些,同樣都需要家長密切地關注。尤其要觀察孩子的寫字姿勢、課程掌握程度和獨立完成作業(yè)能力,如有不足,就要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和糾正。
對于在“上不上學前培訓班”問題上猶豫不決的家長,我的建議是:靜下心來,“量體裁衣”。如果孩子比較“嫩”,可以適度提前學一點,比如看看識字卡片、熟悉拼音讀音等;如果感覺孩子比較“成熟”,也就不必多此一舉了,還是為他(她)保留一些學習的潛能和興趣吧。
幼兒舞蹈培訓班老師金情潔:我這個班,是針對學齡前幼兒進行舞蹈啟蒙,以游戲為主。多數(shù)家長是抱著“孩子喜歡”的心態(tài)來學習的,但也有部分家長期望值很高,一定要學得“有出息”、以后參加比賽,甚至還在上小小班就送過來學,這樣就不太好了。
有些家長認為,小孩子懂什么,只要堅持學,就會喜歡的,就能學得很棒的。但事實上,舞蹈是講天賦、講興趣的,有些個性強的孩子,上學一學期了都還在哭,上課也根本不認真聽,這樣的學習,又能有什么成果和意義?
我們希望家長能抱著“平常心”,多多和孩子、和老師溝通。參加各種興趣培訓班,應該是為了讓孩子更加快樂健康地成長,不應過于功利。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