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京華時報 2008-10-21 15:07:33
專家表示,懲罰是把雙刃劍,是一種危險的、高難度的教育技巧,必須要因人而異、適度。懲罰不是侮辱,更不是體罰,體罰、侮辱是對兒童的一種傷害,是侮辱人格的行為。家長打罵孩子也是非常錯誤的做法,“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封建觀念,且不說體罰孩子是一種違法的行為,單就其后果來說也是非常糟糕的。從長期研究數(shù)據(jù)來看,經(jīng)常受到家長或老師打罵的孩子容易產(chǎn)生兩種極端傾向:一種是挨打后轉(zhuǎn)過身去打別人,產(chǎn)生了比較嚴重的暴力傾向;另一種是變成膽小鬼,怯懦怕事。
孩子的世界里沒有驚天動地的事,在成人眼里所謂的“小事”往往是促使孩子健康成長的良機。只有注意從點滴小事中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才會培養(yǎng)出有健全人格的孩子。
★賞識有度——賞識是孩子的陽光,賞識也講技巧
懲罰教育與賞識教育,真的是水火互不相容嗎?記者采訪的多位幼兒教育專家均認為,應(yīng)該以賞識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對兒童教育來講,當然應(yīng)該以鼓勵、表揚為主。因為孩子越小越容易認不清自己,非常容易自卑。“世上沒有壞孩子”,賞識教育的奧秘在于喚醒“好孩子”。0-6歲的兒童處于一個“他律”階段,容易以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為判斷自身行為的標準,如家長、幼兒園老師說自己是好孩子就認為自己是好孩子。
懲罰是“要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目的是讓孩子對自己的過失負責。懲罰也是先要鼓勵、肯定孩子,告訴他是個好孩子,大家都很喜歡他,而不能讓孩子產(chǎn)生被侮辱、被孤立的感覺;第二步是告訴孩子他犯了錯誤,做了錯事;第三步要指出孩子錯誤行為的危害性;最后要讓孩子積極面對錯誤行為所造成的后果。
父母要懂得賞識孩子、鼓勵孩子、多對孩子豎大拇指、幫助孩子“找光明”。教育孩子,態(tài)度是最好的方法。但賞識也要有度,一味的賞識會使孩子混淆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盲目自信。
★賞識教育的誤區(qū)
家長可以經(jīng)常賞識孩子,說了以下這些話語,這些話聽起來是正面賞識的,也有鼓勁的作用,似乎也符合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可認真分析,它們可能對孩子的成長產(chǎn)生不利影響。賞識教育是很有技巧的:
>>事例1:
小凡從幼兒園回來后對媽媽說:“我一點也不喜歡大龍。”
媽媽回答:“別這么說,大龍是個好孩子。”
分析:媽媽本意是希望孩子能與他人友好相處。但孩子畢竟是在向你表達觀點,你不加分析地就一口否定,等于也否認他對小伙伴的判斷力,可能抑制他今后判斷他人、發(fā)展人際關(guān)系的能力。
建議:專家表示,孩子不喜歡他人總有一些理由。還是同孩子聊聊吧,問問他:“大龍對你怎么了?他做了什么事情讓你不高興了?下次碰到他準備怎么辦?”通過這種方式來解決問題。
>>事例2:
6歲的錚錚告訴媽媽今天她的畫得到了老師的表揚。
媽媽回答:“我早就知道你是最棒的。”
分析:如果總是用“最漂亮的”、“最可愛的”這樣的語言鼓勵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太多的壓力,令孩子對自己的期望過高。一旦孩子漸漸發(fā)覺并非如此,反過來有可能導致自我懷疑,產(chǎn)生自卑等負面情緒。
建議:專家分析,別用“最聰明”“最漂亮”這樣的詞語表揚孩子,最好用“你努力了”“你動腦筋了”這樣的句子鼓勵孩子。
>>事例3:
樂樂從幼兒園回來悶悶不樂,因為小朋友嘲笑他有個大蒜頭鼻子。
媽媽回答:“你的鼻子挺漂亮啊,媽媽就喜歡你這個樣子。”
分析:媽媽當然知道自己不過是在寬慰孩子?墒,孩子就真的不知道嗎?他甚至可能會因為你不理解她的傷心,從而把不快壓在心底,造成在今后的社交中出現(xiàn)心理障礙。
建議:專家認為,家長應(yīng)先問問他,是不是在和誰做比較。然后告訴她每個人的相貌都有自己的特點,這是無法比較的,多說幾次孩子就會習慣于接受現(xiàn)實。對于能夠改變的現(xiàn)實你可以給孩子提出積極的建議。千萬不要一上來就亂安慰。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